编者按:
2025年是潮南区“文旅经济新元年”。潮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侨乡文化、非遗等,目前还有诸多文化“宝矿”待发掘。即日起,潮南区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汕头分社联合推出系列报道,挖掘更多潮南文化故事,不断提升价值感召力。
5月21日,国际茶日。在汕头市潮南区红场镇,夏意正浓,沿途村庄在叠翠的茶山映衬下显得更加朴实动人。
红场镇是汕头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茶叶产区,目前拥有茶园面积10000亩,年产量150万斤,年产值2.32亿元的茶产业发展格局。
红场茶产业综合产值超2亿元,再想有提升,文化实力至关重要。
红场镇地处大南山中段,尽管辖区内山多地少,道路崎岖,在崇山峻岭深处并未减少外界关注的眼光——延绵的大南山山岭,造就了红场茶生长的“黄金秘境”,演绎着一片绿叶子变成“金叶子”的生长故事。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红场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彼时,虽然生态条件良好,但受制于生产技术落后、茶叶品种单一等条件,茶叶品质和口感均不佳。
不过,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亦有无数茶人前仆后继,尝试种植不同品种的茶叶,让荒山重焕生机。而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下,红场茶为更多人所认识,茶产业规模得到快速提升。2020年8月,红场镇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第二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镇。
“茶叶产业已成为红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不过,持续推进现代化农业茶产业,继续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显然更重要。”红场镇党委书记陈锡波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4月,红场镇成功入选全国“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红场山茶制作技艺被认定为潮南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之不易的成绩逐步构建起红场茶文化的新轮廓。
“茶叶既有农产品属性,更有文化属性。”在陈锡波看来,站在新的起点,通过持续提高质量夯实品牌根基,通过创新产品提升品牌含金量,才是打好“文化牌”的关键所在。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引导,还需要打造品牌尤其是公共品牌,更要讲好品牌故事。品牌叫得响了,茶叶既产得出、产得优,也卖得出、卖得好。
背靠天时地利人和,好茶水到渠成。茶园是茶的群体,茶人是人的群体,各个群体之间正交织着无限可能性,以不同的方式感知着红场茶的文化魅力。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张伟炜
【作者】 张伟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