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复旦大学艺术馆正式揭幕并开启“日月复光华”的首展,该展览也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分别讨论传统与当代、个体与集体、差异与共生、技术与魔法等话题,邀请到41位国内外艺术家参展,展期为5月24日至10月10日。
执行策展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鲁明军表示,这个展览是向复旦大学120周年的献礼,也是复旦大学艺术馆的开馆展,因此展览内容和复旦的历史、未来,特别是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它旨在突破学科藩篱,邀请观众见证哲学和科学、艺术和技术的跨界共生。此外,作为艺术展,它也密切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并试图探索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复兴和创造性转化。
展览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已故资深教授王蘧常的《秦史手稿》揭开序幕。秦史是一篇历史著作,同时这篇手稿又是一件书法作品,它反映了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文史哲加上艺术对文科人来说是一个基本要求,”鲁明军在导览时提到,现在专业划分得很细,它们彼此之间往往泾渭分明,但在老一辈的文科学者身上它们是融会贯通的。除了王蘧常以外,展览中还有朱东润、周谷城、吴剑岚的作品,“他们都是复旦的老先生,他们的书法、绘画都非常好,他们的作品几乎贯穿了整个展览,在每一个单元都能看到一幅书法、一幅国画,就是希望这样的文脉能够延续下去。”
在展览的第一单元“重山复水”,当代艺术家以各自的角度阐释了心中的山水与传统。王天德以独特的“香火烫制”技法解构了传统的水墨语言,他将“山水层”与香火灼烧的“痕迹层”叠裱,既呼应了文人画“烟云供养”的笔墨灵韵,又隐喻了文化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的焚烧与重生。胡向前的作品《棍谱-绘画》体现了传统“文武关系”在当代背景下的转化,艺术家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一套棍法,将木棍的运动轨迹转化为可视化的红色线条,最终形成一幅基于动作的二维图像。这件作品消解了棍术原有的实用与技击意义,将身体轨迹转化为绘画内容本身。出身于甘肃玉门的庄辉在知天命之年沿着祁连山脉回到西北,用身体与土地、沙漠、山川建立联系。在《祁连山系-22》的影像中,他试图撬动一块天然的红色巨石,向自然致以个体的敬意。
展览的第二单元“复其见天地之心”讨论的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李明的作品《ME|WE》的标题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呼应了主题,在影像中,他以“跑”为关键词集合了一系列视频素材,观众在展厅中观看和行走时,也自然参与到这件作品中来。冯骏原的作品《穿制服的贾德》借用了极简主义艺术家唐纳德·贾德经典作品的形式:后者将形状尺寸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等距间隔地垂直固定在墙面上,形成理性、简约、严整的风格;前者将长方体更换为“豆腐块”式标准折叠的棉被,触发了人们关于军训、宿舍生活等的集体记忆。
展览第三、第四单元“万物以复”“一阳来复”分别将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内容纳入进来。李山的《涂抹3》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玉米并用视觉化的方式进行呈现,皮埃尔·于热的《未耕种》通过夜间拍摄记录了非人类生命体的自主发展。这些创作既是艺术家突破界限的尝试,也是通过生物学的角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叩问。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艺术馆的展厅并不是当代艺术领域标准的白盒子,其中一些展厅有很多窗户,让作品与外部的树木、校园风光形成互动关系,当艺术作品被安置在咖啡区、图书室,也会生发出特别的意义。浦英玮的《世界图书馆》由1000本陶瓷空心书籍组成,艺术家将书籍包裹于陶土内,经高温灼烧后,纸张燃尽,只留下陶瓷的空壳。尽管书籍本身在火中消逝,承载知识与思想的“灵魂”总会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保存。
总体而言,展览本身像是一场严谨的论文,试图让艺术直面当下社会关切的问题,也回应了新文科建设的愿景——将文科融会贯通,与理工科相互借鉴。
5月18日当天,复旦大学艺术馆与校史馆、校友馆、博物馆、科技成果馆共同揭幕,也宣告历经两年活化焕新的“复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区正式启用。
复旦大学艺术馆位于复旦本部校区西南侧,毗邻老校门和燕园,依托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等院系的学术力量,联动国内外美术馆及艺术机构资源,以“活化中国传统、对话广阔世界、探索前沿科技”为理念。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袁新告诉记者,未来复旦大学艺术馆计划每年举办三到五个展览,与学科发展、学生培养紧密结合,也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作为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的首任院长,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潘公凯将担任复旦大学艺术馆的馆长,他表示:“综合性大学创办艺术学院或者艺术研究机构,这是国内现在一个大的趋势。”
“从通识教育的角度,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建构。对于所有的学生,不管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包括学计算机、学人工智能的学生,艺术都是一种基本素养。”袁新表示,“从专业角度,艺术馆和艺术研究院,应当在国内的艺术批评和艺术学的发展上面做出一些探索和贡献。这里面有两个维度:首先,强调中国的艺术传统在当代的复兴和创造性转化;另外,艺术也是面向未来、面向科技的,所以我们会和复旦的新工科发展形成互动、互补的关系,让艺术在科学的探索当中发挥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