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为源”艺术展沪上启幕:118件作品诠释土壤生态的当代美学
创始人
2025-05-19 16:02:27
0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5月19日报道:当土壤成为艺术表达的媒介,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近日,“以土为源——当代视觉艺术生态作品展(上海站)”在上海叁柒贰叁美术馆举行。50位艺术家携118件跨学科力作,以土壤为叙事主线,构建了一场贯穿传统手工艺、数字科技、生态科学与人文思考的综合性艺术实验。展览通过"土壤材料—土地伦理—生态智慧"三重维度,重新定义了人类与土地的共生关系。

展览以地质学概念“人类世”为学术框架,通过四个策展单元展开深度对话。在“土壤的颂歌”单元中,陶艺、岩彩等传统媒介被赋予当代语境,艺术家以夯土为画布、以矿物为颜料,将农耕文明的记忆转化为极具张力的装置艺术。

“生态的织锦”单元则呈现了一场有机材料的视觉革命:中药材的根系在宣纸上蔓延成山水,压花工艺重构城市肌理。这些作品模糊了艺术与生态工程的边界,暗示着可持续创作的无限可能。

科技爱好者将在“数字的田野”单元获得惊喜。AR技术让观众“步入”土壤剖面层,算法生成的虚拟植被在投影中生生不息——技术在这里不仅是工具,更成为生态意识的唤醒者。 “土地的印记”单元涵盖人类世、土壤科学、乡土建设等主题的研究型项目与艺术作品映入眼帘,提醒着我们关注土地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共同守护土壤健康。

展览特设的“土壤实验室”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打卡点。观众不仅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实时活动,还可通过定制的气味装置辨识黑土、红壤、泥炭土等不同土质的“大地之息”。策展团队特别引入的触觉反馈系统,让参观者通过振动感知土壤湿度变化,打造出国内罕见的沉浸式土壤科普体验。

展览展出至6月15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牧野之战两年多后,周武王“崩”,史学界一直有一股声音,说周武王是带着“忧虑”去世的,那周武王他担心的...
又一史料文献公开!七三一部队再... 在“九·一八”事变93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与日本学者松野诚也联合发布了...
原创 满... 要知道,华夏历史上共有四百多位皇帝,这些皇帝中有许多是大人物,但也有一些是昏君,如商纣王、夏桀、南方...
原创 冯... 在大历史长河中,有位历史人物独具风采,他的胆识与智慧令人折服。回顾到了1927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原创 毛... 1945年,日寇战败已经成为定局,在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党中央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团结全国军...
原创 日... 日本不仅仅是中国的邻国,在古代还和中国学过很多文化,就连文字也是跟中国人学的。 尽管他在古代以及二战...
原创 他... 洪学智:庐山风云背后的未解之谜 历史的河流中,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像暗礁一样,让人在回味时感受到深深...
文明遇鉴丨一座石碑,一个航海梦... 中新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 王诗尧)如何从一座石碑中,读出波澜壮阔的航海梦,见证横跨亚非的友谊史?...
原创 古... 前言 历代的皇族宗亲在社会上处于特别尊崇的地位,是政治史、社会史关注和探讨的重要群体。关于唐代皇族宗...
原创 《... 沈图南化名涂南申,以 赣南 经济封锁特派员的身份莅临赣州主持对苏区经济封锁计划,此时的魏若来已是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