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越子 字厚百,号知何堂主。1954年出生于江苏泰州,197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江苏画院院长,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江苏省侨联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兼书画专委会主任,江苏省美协花鸟画艺委会顾问,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顾问,南京书画院顾问。
在当代中国花鸟画坛,陆越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他的花鸟画不仅是对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是其内心世界的表达,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理念,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1954年,陆越子出生于人文底蕴深厚的江苏泰州,自幼便与艺术结缘,这片土地赋予了他独特的艺术感知力。1979年,他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此后,他在艺术教育与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深耕,以严谨务实又恣意洒脱的态度,全身心投入花鸟画的创作、教育和学术研究中。他的艺术生涯,是一场对花鸟画艺术执着追求与不断探索的旅程。
陆越子的花鸟画,在笔墨运用上堪称一绝。他对毛笔的掌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笔墨线条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疏密错落,变化无穷 ,完全达到了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的化境。画中,他以中锋用笔,沉稳而有力,表现出枝干的挺拔与坚韧;画花瓣、叶片时,通过侧锋、偏锋的灵活运用,展现出其轻盈、灵动的姿态。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自然,层次分明,时而浓墨重彩,展现出雄浑厚重之美,时而淡墨轻染,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他还擅长运用干墨飞白,似古木沧桑,尽显岁月的痕迹;湿墨晕染,像春雨润物,赋予画面鲜活的生命力。在描绘秋菊时,他用浓墨勾勒菊茎,坚韧挺拔;淡墨晕染花瓣,层次分明,再辅以干湿变化,让整幅画既有秋菊的淡雅高洁,又充满了艺术的韵律。
在构图上,陆越子删繁就简,突出主体,善于剪裁,虚实相间。他从不刻意追求传统意义上的折枝或全景式格局,也不常见上下左右精心布置的巧妙安排。作画时,他总是先充分酝酿,待情感与思绪达到饱满状态,手中之笔蘸墨(色)匀停,便一气呵成。他善于在构思中寻找难题,所成图式常常独出机杼 。在一幅作品中,画面主体可能是一朵盛开的花,占据画面中心偏上位置,周围以寥寥几笔勾勒出几片叶子,大片的留白为画面增添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整幅画看似简单,却充满了节奏感与韵律感,让人回味无穷。
陆越子对色彩的运用同样别具一格,淡墨重彩,富于变化。他在继承传统用色理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色彩与笔墨、构图完美融合,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他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使画面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能给人以和谐、舒适的美感。在描绘春天的花鸟画中,他用鲜艳的色彩表现盛开的花朵,如粉色的桃花、黄色的迎春花等,再搭配以淡墨勾勒的枝干和绿叶,画面生机勃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而描绘秋天的作品里,则多运用金黄、橙红等暖色调,表现出秋天的丰硕与成熟,同时辅以少量的冷色调,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稳重感。
陆越子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他将顾恺之“悟对通神”的理念内化于作品之中,使得他的写意花鸟不仅仅是对花鸟形态的描绘,更能传达出花鸟的神韵和内在精神,实现了与观者心灵的沟通与共鸣。他笔下的花鸟,或灵动活泼,或静谧安详,皆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画中的仙鹤亭亭玉立,姿态优雅,眼神中透露出宁静与祥和,观者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这不仅是对仙鹤形态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对美好、宁静生活追求的一种映射。
在艺术成就上,陆越子无疑是当代花鸟画坛的佼佼者。他的中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如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以及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画三百家展等重要展览,并获得一等奖、特等奖、最高学术奖、杰出贡献奖等20余次 。1999年,他获得徐悲鸿奖学金创作科研奖,全国第十二届花鸟画邀请展评选他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并荣获中国花鸟画成就奖。他的作品与论文在《江苏画刊》《文艺研究》《艺术百家》《新美术》《新华文摘》等全国重要核心刊物上刊载,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中国画笔墨法》《中国花鸟画构图法》《百花画谱》等三十余种 ,还主讲了中国花卉画法电视教学光盘24讲,并在全国十多家电视台循环播出。这些成就不仅是对他艺术创作的高度认可,也对中国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越子的花鸟画艺术,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笔墨、构图、色彩与情感、文化的高度统一。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技艺,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诗意的花鸟世界。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为当代花鸟画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相信陆越子将继续以他的画笔,描绘出更加精彩的艺术篇章,为中国花鸟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