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3月是求职招聘的高峰季,不过对于残疾人而言,就业之路往往充满挑战。3月20日-21日,在佛山三水区,一场以“非遗赋能”为主题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正为残疾学员开辟出一条融合传统陶艺与现代公益的创新之路。
“这两天学习制陶的不同手法,希望能学好,让自己多一条就业出路。”在3月21日举办的“非遗赋能”陶艺工坊培训班上,来自西南的小邓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捏出了一只陶鸡。
这场培训为期两天,吸引了三水区60名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参与。学员们在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西村窑传承人梁向昭的指导下,相继完成了陶杯、陶花以及陶鸡的制作,沉浸在传统陶艺的魅力中。
培训现场。吴碧霞 摄
数据显示,三水区现有持证残疾人1.18万人,处于就业年龄段群体超3300人,如何精准匹配其就业需求仍是关键。
作为三水区慈善会“创善共融”微公益创投资助的六大项目之一,“非遗赋能”陶艺工坊旨在通过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实体基地,既传承佛山陶文化,又为残疾人提供可持续的就业路径,成为三水区推动残疾人就业的亮点实践。
三水区慈善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计划在2025年每月开展1期培训,培训不少于200人次残疾人,争取通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挖掘陶艺天赋学员,分层培养陶艺师、特长生和爱好者,并链接不同难度订单,形成“培训+制作+销售+公益”全链条模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
据悉,“非遗赋能”陶艺工坊不仅获得了三水区慈善会支持的10万元资金,建设陶艺生产所需的电子窑炉、拉胚机、练泥机等,还通过资源链接引入广州市梁向昭西村窑陶瓷艺术研究院的技术指导,确保培训专业化。
“学员自觉性、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很强。学员底子好,教学更有信心。”梁向昭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广东省残联专家评委及创业培训导师。他希望通过系统培训,传授分享传统工艺技能,帮助三水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创业,甚至是发掘优秀的种子选手参与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
今年1月,三水区启动微公益创投项目,资助6个公益项目,涵盖助老、助残、医疗、文化等领域,旨在促进政府部门、社会慈善力量与社会组织联动,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把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
目前,6个项目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如“乐龄童享 五维共融”社区养老助老创新服务项目为西南街道欧雅·右岸春天小区长者提供免费午餐,建立雅居乐社区青少年成长基地为青少年儿童提供素质教育等。在项目推动下,社区以关注“一老一小”特色成功入选市级“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
聚焦群众身边事,托起社会大民生。三水区慈善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汇聚社会慈善力量,打造更多切合不同困难群体需求的慈善项目,推动更多具有公益慈善价值的想法落地,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采写:南方+记者 吴碧霞
【作者】 吴碧霞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