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打卡计划#
古诗词修辞手法鉴赏
【考点穿透】
【考向阐释】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设问、反间等手法来突出作品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作品中字句更为精巧。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是近几年中高考的次重点和次热点。
【方法探究】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说到底就是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具体而言就是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修辞手法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1.在复习时要积累古典诗词中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便于在具体语境中作出准确的判断。
2.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题目时适当加人,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如李煜在《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诗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果在解答时将“具体可感”几个字用在答案中会使答案更严密。
3.在解答时安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例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例5】“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咏白海棠》)
【析】“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例6】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咏白海棠》)
【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四、借代
(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例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例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8】“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五、夸张
(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六、对偶
(一)概念: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二)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七、设问
(一)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二)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一)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二)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九、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考点上不常见,属于理解上的语言障碍。
十、列锦
(一)定义: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例2】“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析】此联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二)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
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
【例1】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析】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撕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剩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2、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例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析】两句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想象便凸现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受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3】《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析】诗篇书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的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十一、迭字
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例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例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例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析】这里的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同上。
【典例在线】
【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共7分)
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22.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比喻修辞,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活水随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句,用典,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答题思路:选择诗句,赏析其中两种不同修辞。
示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三千字”是夸张,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金鞍玉勒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事,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阅读(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 诗的尾联运用了______修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答案】①拟人 ② 对家乡的留恋,依依不舍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把“故乡水”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仍怜故乡水”,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语文真题】古诗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示例:颔联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感。
【解析】
第一问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时”与“恨别”“花溅泪”与“鸟惊心”分别对仗工整,可见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溅泪”与“鸟惊心”把“花”“鸟”人格化,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二问
颔联中“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能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年海南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 本诗颔联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
【答案】① 比喻 ②对偶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危亡的国势比作狂风中的柳絮,将自身的坎坷经历比作雨中浮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山河破碎”为主谓短语与“身世浮沉(主谓短语)”相对应;“风飘絮”与“雨打萍”都符合“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颔联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
【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瀑布联句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4. 首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4.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瀑布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意思是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
【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北宋]苏轼
己卯儋耳春词①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②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③,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海南岛儋耳(今儋县)之时。春词:为立春所作之词。②丐:乞求。③天涯:海南岛在宋朝被称为“天涯海角”之地。
(2)本词中“卷起杨花似雪花”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界曲同工之妙,请比较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
【答案】
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不同点:“千树万树梨花开”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相同点。“卷起杨花似雪花”意思是立春时节杨花开,随风飘洒似雪花。把“杨花”比作雪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把“雪花”比作梨花,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不同点。“千树万树梨花开”暗含着诗人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喜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结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等词可知,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甲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乙诗】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21. 这两首诗都用到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甲诗】后两句用“放”“拦”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乙诗】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溪水奋力前行的画面。
【答案】(1)拟人 (2) 奔 (3) 喧
【解析】
根据“赚得”“不许”这些人性化词语,可知两首诗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乙诗前两句说“万山阻拦溪水向前奔,溪水在山间不停穿梭喧闹”,故描绘溪水奋力前行的词语的“奔”“喧”。
【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题大洪山①
(唐)杨逴
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众山迤逦渐行远,始见独尊惟大洪。
【乙】
题大洪山
(宋)黄载
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②汉沔③间。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闲看日月还。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④边。
【注释】①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②崔嵬:高大。③汉沔:汉水。④八陵:河南巩义境内。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外,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
11. 【乙】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示例一:尾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大洪山上的钟声能够传到遥远的河南巩义,诗人通过夸大钟声传播的距离(远播千里),极力表现大洪山之高。(意近即可)
示例二: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大洪山上的钟声以人的情感,钟声有意传到遥远的河南巩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大洪山的高大。(若有学生答“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钟声爱(恨)的情感”也可)(意近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方法。“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边”的意思是“更有大洪山钟声能够惹起人们怨恨,南风的时候钟声能传到河南境内的八陵边”。根据“更有钟声最堪恨”分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对钟声爱(恨)的情感。根据“南风时到八陵边”分析,南风是大洪山上的钟声能够传到遥远(千里之外)的河南巩义(八陵),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通过夸大钟声传播的距离远,衬托出大洪山之高。
【河北邢台·九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这首诗的颈联写的很是巧妙,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全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5.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16.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充分表达了诗人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以死明志的大无畏精神。以及高尚的民族气节。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惶恐滩”和“零丁洋”既是地名,又是作者当时心情所现。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前者为追忆,后者是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身处天险象环生的敌我斗争中自然心情是惶恐的,此时处于零丁洋上作者内心也真是孤苦零丁无有依傍。这两个词可谓一语双关,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16.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重点句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在史册上就行了。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加强了语气,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古城①春望
[明]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②,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象,前朝今是非。
【注释】①古城:宿迁故城遗址,晋朝在此设宿豫郡,唐时郡治迁徙,故城废。②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12.下列对两首诗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乙诗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一种萧条的气氛,为全诗莫定了感情基调。
B.两首诗都是用一个“望”字总领全诗,都是赋予景物以情感,融情于景,都表达了一种感伤,读来令人无限感慨。
C.书信在古代是游子与家人联系的纽带,如同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说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D.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13.乙诗颔联写景颜有特色,请加以赏析。(从修辞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
12.C
13.示例:此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偶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诗人赋予野色、林鸦以人的情感,通过“寒"和“雨"生动形象地渲染出环境的萧条,突出故城遗址的荒凉,从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遗憾和担忧。
【解析】
12.考查诗歌赏析。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为:战争持续不断,收到一封家信是多么的难得。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
故选C。
13.考查诗句赏析。
“野色吹寒立”和“林鸦逆雨归”两句对仗工整,可见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野色”“立”起来,“林鸦”“归”来,这是诗人将它们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一个“寒”字,一个“雨”字,营造了阴冷萧瑟的氛围,写出了宿迁故城荒废后的破败与荒凉,渲染了环境的萧条,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情。诗人借景抒情,依托萧条的景物表达了内心的无限感慨、对古城不在的遗憾和对时局的忧虑。
上一篇:红木家具花鸟造型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