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也只有达到其命运的极点后,才会使自己原初的计划变得清晰可见。”
穿越一场从17世纪“品位”到康德美学的思想旅程。在丢勒的版画、卡夫卡的小说与本雅明的箴言中钩沉西方文化的命运。直面当代生活的虚无与异化,寻找破旧立新的可能。
“回到《没有内容的人》是重要的,它正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没有内容的人》
The Man Without Content
[意]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
王立秋 译
雅众文化|商务印书馆
作为阿甘本的第一本书,《没有内容的人》这部讨论艺术和审美品位的著作在许多方面都有别于作者后来的文本。然而诚如本书后记中所说,读者们更加熟悉的哲学家阿甘本在他早年对美学问题的思索中已经可见一斑。因此,不管是热衷于阅读阿甘本,熟悉相关思想脉络的欧陆哲学读者,还是对审美问题感兴趣,渴望另类视角的读者,都能通过这本体量不大的专著得到相应的启发。
虽然作者在第一章开头就展开了对经典文本的引用和阐释,但是所处理的关键问题并不属于思想史的故纸堆,而是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我们甚至能在早已成为习语的某些说法中发现这个问题——当“市场”和“艺术”,“商业”和“独立”,“搞钱”和“创作”被不假思索地对立起来,当政治与艺术被看作不应互相干涉的两个维度,现代人已经默默接受康德以后的艺术概念,将“无私趣”(disinteressato,无关个人利益)看作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关键要素。然而在古希腊人那里,绘画、诗歌等艺术与补鞋、医疗等同属于技艺(techne),同样与城邦和艺术家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在前现代的观念中,诗歌和音乐对人的误导甚至能够导致灾难,正因如此,柏拉图才将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中世纪的教会才试图禁止复调和不和谐音程。

阿甘本认为,艺术概念的这种转变与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并最终决定了艺术在现代的生存方式——这种文化既强迫旁观者磨练某种正确的品位,又将艺术家掏空为“没有内容的人”。沿着这个问题的线索,阿甘本考察了现代审美品位观念逐渐产生的十七、十八、十九世纪,从狄德罗、巴尔扎克的小说和艺术鉴赏的实例中寻找足以说明问题的极端个例,最终抵达当代,借由本雅明和卡夫卡的例子诊断了西方文化的当代问题。
今天,就连艺术的末日也成了社交媒体注意力经济下的陈词滥调,而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可复制性”已被生成式AI强化到骇人的地步,本书高屋建瓴的理论探讨却因此显得极具现实意义——现代美学的毁灭已经不再是知识分子笔下的时髦空话,而是艺术在当代社会之中已然面临的变革之机。
(本书编辑:洪樵风)
关于作者

吉奥乔·阿甘本
(Giorgio Agamben,1942—)
哲学家、作家,当代最具创新精神的思想家之一。作品被翻译为世界多门语言,并得到广泛讨论。其《神圣人》(Homo sacer)系列著作被誉为当代政治思想的里程碑。
阿甘本著述颇丰,除Homo Sacer系列著作外,其他代表作有《潜能》《散文的理念》《敞开:人与动物》等。他也是本雅明著作的重要研究者,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后者的几部重要手稿,并编辑了本雅明全集的意大利语版本。
译者王立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哲学、社科领域新锐学术译者,通晓意大利语在内的多门语言,译介多本阿甘本著作,国内读者评价极佳。

《没有内容的人》
英文原版书封面
购 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