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科学能互相促进?艺术家和科学家在上海科学会堂进行了讨论
创始人
2025-11-27 19:06:45
0

澎湃新闻获悉,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APSMUSEUM联合主办的“秋季科学艺术沙龙”近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这栋历史建筑本身一直见证着科学与艺术跨界共生。

知名艺术家徐冰、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主席阿利斯泰尔·哈德森(Alistair Hudson)、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教授刘鑫等多位活跃在艺术界与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在这一艺术沙龙上各自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出发,探寻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多元路径。

上海科学会堂原为法国总会,始建于上世纪初,是一栋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1956年被改建为科技工作者的活动场所,并由新中国首任上海市长陈毅元帅题字,是全国首个地方性科技工作者活动场所。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顿、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苏联火箭之父谢道夫等专家都曾登上过科学会堂的讲台。

上海科学会堂

此次“秋季科学艺术沙龙”围绕科学与艺术如何造福当今社会这一主题展出对话。

在主题分享环节,哈德森从其曾经供职的曼彻斯特艺术机构发展为例,说明艺术机构曾为教育工人阶级、让其为社会贡献创造力而服务。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主席阿利斯泰尔·哈德森(Alistair Hudson)在沙龙现场

他回溯了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自1989年创立以来的脉络。这座由工厂改建的艺术机构,在互联网诞生前一年诞生,其不仅是博物馆,更是研究和生产中心。“ZKM将知识发展、生产和传播作为使命,认为技术、艺术及社会相互交叉。”他介绍说,目前ZKM有10个功能不同的场馆,收藏超12000件媒体艺术藏品,设有文档档案馆、收藏馆等。举办电子音乐节、表演等活动,开展公共项目,每年吸引约3000位观众和学生参与。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

哈德森特别展示了ZKM近年来在科技应用上的跨界实践。如将馆藏传统艺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为观众提供“定制化解读”,使旧作在新语境中得到重新阅读;开展旅行者同伴项目,探索人类智能联系网;与全球艺术家合作(如中国艺术家郑国谷、刚果“种植园工人艺术联盟”等),用不同方式创作,挑战现存知识产出体系。而这些实践的核心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借技术拆解和重组知识的权力关系。在此基础上,哈德森提出“博物馆 3.0”理念。他认为,博物馆不应再仅仅是公众参与的场域,而应成为人们真正意义上的“汇聚之所”——不应仅是公众参与空间,更应成为人们相聚、为未来对话的空间。

2015年6月20日至9月27日期间,一朵云漂浮在空间中。这部作品名为“Cloudscapes”,是Transolar+Tetsuo Kondo专门为ZKM的空间所制。 © ZKM | 艺术与媒体中心,照片:Harald Völkl

艺术家徐冰线上参与了沙龙,他讲述了自己正在进行的太空艺术项目。据他回忆,自己七年前应万户创世于文德邀请,接触与火箭结合的艺术创作。他在研究中发现,太空与当代艺术关系日益紧密,太空科技发展迅速,特别是民营太空科技公司兴起,为艺术家使用太空硬科技创作提供机会。

徐冰(左下)、韩博(右上)等线上参加沙龙

徐冰天书号火箭发射前准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失败和收获并存。目前该项目有两颗艺术卫星SCA-1和SCA-3在轨运行为艺术创作所用,并创建了“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为开放全球艺术家共享,近一年已有70多位艺术家参与创作。

SCA-2艺术卫星特写与实验室场景

在徐冰看来,太空艺术项目拓展了艺术创作边界,让艺术家意识到自身想象力的局限,为旧有艺术思维带来挑战。他同时也认为,艺术的核心源自碳基人类的眼耳鼻舌身,这是AI难以替代的领域,艺术与AI需相互较劲、激发和制约,以促进人类文明平衡发展。

“徐冰艺术卫星创作驻留项目”作者大卫·格斯滕(David Gersten)的《25小时》项目舞台表演现场

以平面设计、生成艺术和互动装置跨界实验而闻名的瑞士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吉辛(Andreas Gysin),在此次讨论中分享了自己利用编程文本和显示技术进行创作。如使用程序让文本自我修正,形成具有有机性和生命力的呈现。他作品的一个面向是以火车站、加油站的机械翻页模块为基础,通过文本重组和数字显示的形式,创建新的图形暗示和语言,探索形状、构图和速度概念。

火车站机械翻页信息显示屏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教授刘鑫介绍了李政道科学艺术中心,其创立受理论凝聚态物理学家文小刚(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启发,认为基础科学研究需要无拘无束的想象力,而艺术是最具想象力的领域,科学与艺术在创新中应相互促进。刘鑫以李政道先生为例,他倡导科学和艺术是硬币的两面,其格点规范理论背后的艺术创作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并列举毕加索、达利等艺术家作品与科学概念的关联,如达利的《永恒记忆的消失》体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含义。

达利《永恒记忆的消失》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胡亮在分享中介绍,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的出现,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迅速发展,并已在金融、健康、法律等领域广泛应用,网络上的AI生成内容甚至已超过人工创作。AIGC不仅能生成文本、图像、视频,还能根据用户特征动态生成个性化内容,并可通过提示词协同完成图像创作与编辑。

他说,AI Agents(AI 智能体)是当前研究热点,通过多Agent分工协作,未来可直接产出复杂成品。同时他也展望脑机接口在创作中的潜力,通过解码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脑信号,将大脑活动转译为影像,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可能。

MidJourney(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的艺术竞赛作品

在此后的圆桌讨论环节,艺术和科技工作者从各自领域分享了对于AI应用的态度。哈德森认为,AI仍是原始技术,当前只能处理信息和重组数据,未来将进入能自主决断的阶段。他强调智能形式多元化,应改变对人工智能和艺术的看法,思考不同学科的评判标准。

从事数字艺术创作的郭锐文分享了自己在实际工作流中较少让AI直接输出内容,对使用 AI 有自己的态度和创作控制性考量。

诗人、艺术家韩博结合自身在希腊的经历,提到亚里士多德是系统科学和跨学科研究的先驱,其诗学中对戏剧的看法体现传统艺术的疗愈功能。在他看来,此次讨论的核心仍是真善美的问题,即关注如何借助新技术实现艺术家自由表达,让艺术更好服务人类对美的追求。

徐冰认为,艺术的核心是促进新思维和创造。AI引进后,其数据化能力与人类大脑运作混合,使问题复杂但充满可能,需要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应对。

沙龙现场

“秋季科学艺术沙龙”,上海科学会堂现场

此次“秋季科学艺术沙龙”的主持人由数字艺术家罗霄担任,Art Pioneer Studio创始人汪斌在总结发言中提到,科学与艺术虽源于理性与感性的不同领域,但在探索与实践中彼此启发。未来将在数学、天体物理、暗物质、生命科学等领域邀请专家进一步讨论。无论是技术赋能创作,还是艺术拓展科学想象,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激发人类创造力与想象力,让文明不断前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三城墨韵 书道同源”西安·庆... 11月27日,“三城墨韵 书道同源”西安·庆阳·乌海三地书法创作交流展在庆阳市美术馆开展。市委常委、...
“童心筑梦 星耀黄石”2026... 2026年少儿艺术盛典暨黄石市少儿春晚 小主持人招募 - 童心筑梦·星耀黄石 - 开始啦!!! 新 ...
域见上海 域见静安 | 全域漫... “艺术苏河”2025展演季 “演艺荟萃”板块圆满收官! 作为本次盛宴的核心亮点,近一个月来,南京西路...
独家连线|被爱马仕青睐的艺术家... ✍🏻“那些‘奇怪得恰到好处’的作品,让人百看不厌,它们充满张力、想象力与趣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哥特王朝》原作艺术家批评重制... 《哥特王朝》系列原作团队成员、2001年初代游戏的核心3D艺术家之一Markus Kark近日在社交...
香港消防员何伟豪殉职后,女友关... 11月26日,香港新界大埔屋邨宏福苑多栋住宅楼发生火灾。截至发稿前,火灾已致55人遇难,其中包括消防...
本周新书推荐 2025年第48... 27 星期四 2025年11月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1月24日-11月30日(第48周...
专家解读 | 2025年前三季... 一、全国文旅市场持续稳定向好,市场结构有所分化2025年第三季度,随着暑期出游需求集中释放,长线出游...
驻港部队是否援港救灾?国防部回... 南都讯记者莫倩如 潘珊菊发自北京 11月26日,香港九龙区一居民住宅楼发生大火,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对...
俄罗斯首次用“唯一”定位中国,... 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中俄关系的加深无疑为国际社会增添了诸多悬念与影响。在中日关系持续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