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透过梧桐叶隙,洒在吕文扬略显斑驳的画箱上。这位以北方风景系列闻名的画家,此次南下汝州,并非为了写生,而是怀着一颗寻味之心。朋友们常说,吕文扬对美食的执着不亚于他对色彩的痴迷。在他眼中,美食与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感官的艺术,都需要恰到好处的调配与沉淀。

火车抵达汝州时,正值晌午。吕文扬背着简单的行囊,循着当地人指引,穿过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来到一家不起眼的门店前。门口蒸笼冒着腾腾热气,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面香。“就是这里了。”他自言自语道,眼中闪烁着孩子般的好奇。
店内,吕文扬点了一碗汝州最负盛名的羊肉糊汤面。当那粗陶大碗端上桌时,他并没有急于动筷,而是静静地观察着——浓白的汤底上,面条如流水般蜿蜒,点缀着翠绿的葱花和鲜红的枸杞,旁边配着一碟色泽金黄的烤馍。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素描本,快速勾勒下这碗面的轮廓,仿佛在捕捉一位模特的初印象。
“画家先生,面要趁热吃啊。”店主笑着提醒。吕文扬这才放下画笔,捧起碗先啜了一口汤。那一刻,他愣住了——汤底的醇厚远超想象,羊肉的鲜香与数十种香料的复合味道在舌尖层层绽放,温暖直抵胃腹,却又奇妙地不显油腻。“这汤色,”他喃喃道,“像极了我在太行山写生时见过的晨雾,乳白中透着淡淡的金黄。”
接着,他夹起一筷面条送入口中。面条的韧性恰到好处,既不失北方面的筋道,又带着南方米粉的柔滑。更妙的是那碟烤馍,掰碎泡入汤中,吸饱了汤汁却依然保持着脆嫩的口感。吕文扬闭上眼睛,任由味蕾上的色彩在脑海中翻腾——那是大地褐、晨曦金、新芽绿的交响,是味觉的风景画。
“这味道,让我想起了童年。”吕文扬对店主说。店主是个健谈的中年人,听他这么说,便坐下来与他聊起了这碗面的来历。原来,羊肉糊汤面在汝州已有数百年历史,最早是驿站商旅的充饥之物,后来经过代代改良,才成了如今的模样。“每一味调料加入的时机都有讲究,就像作画,先铺什么底色,再染什么层次,都马虎不得。”
吕文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想起自己创作北方雪景系列时,也是这般反复调试白色的层次——月白、米白、象牙白,每一种白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与温度。美食与绘画,原来在技艺的极致处相通。
夕阳西下时,吕文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小店。他没有直接回旅馆,而是登上了汝州古城墙。远眺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城市,他忽然明白:真正的美食,从来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是时光沉淀下来的生活艺术。
回到画室后,吕文扬创作了一系列以汝州美食为主题的作品。奇怪的是,画面中并没有直接出现食物形象,只有光影交错中的食客表情,氤氲热气中的厨房剪影,以及那些饱经沧桑却依然温润的餐具。艺术评论家们称这个系列为“味的风景”,他们说,在这些画作中,他们“看见”了味道。

而对吕文扬而言,这次汝州之行让他领悟到:世间万物皆可入画,包括那些稍纵即逝的味觉体验。因为真正动人的艺术,永远源于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