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依楠,毕业于上大美术学院油画系,是一位专注于新媒体与材料创作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涵盖雕塑、绘画、影像等多个领域,聚焦于“像素能量、几何输出”的核心主题,致力于探索视觉表达的边界,让那些看不见的抽象概念也能被观众真切地感受到。

艺术家 张依楠
他的作品突破了单一感官的限制,通过不同元素之间的互动,构建出具有包容多元的美学表达。他注重融合不同文化、学科、载体与美学形式,创造出兼具开放性与整体感的艺术体验。2022年,他举办了张依楠同名个展,并首次推出个人艺术IP“LUNA”。此外,他还参与了Hello Kitty 50周年光影特展等重要展览,其作品《镜像》还被世界会客厅收藏、《朱雀》被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
Part 01
创作重塑,实践里的认知微光
张依楠的艺术认知始终根植于实践。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他主修计算机图形设计,掌握了平面与三维设计的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对综合材料产生了最初的兴趣。随后,他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接受更为系统的传统绘画训练,深入学习油画技法与东西方美术史。这两段经历看似方向不同,却共同塑造了他“通过材料理解世界”的最初的创作逻辑。他逐渐意识到,无论是数字媒介还是传统画布,材料本身即是一种语言,是认知与表达的桥梁。

艺术家马良与张依楠

马良作品《小旗手》
他曾担任上海当代艺术家马良的助手,并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个场馆的壁画与雕塑创作。这些实践型项目让他深刻体会到艺术在现实场域中的应变与协作。例如,世博会中陕西馆一件高约5米的“海宝牵着兵马俑”的雕塑因领导意见需连夜修改手势,他在凌晨三点接到指令,早上八点已完成调整与交付。这类经历不仅锻炼他对项目整体规划与执行的应变能力,更让他理解到,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不仅是视觉呈现,更是一种动态的、与社会对话的过程。由此,他逐渐形成“一切皆为艺术”的认知,并将其延续至之后的独立创作中。


《500人肖像计划》2014-2015
2014年至2015年间,张依楠发起了“500人肖像计划”。该项目的灵感来源于一段个人经历:在父亲患病陪床期间,他重新思考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在一次午餐的聚会上,依楠遇到一名热爱戏剧的男孩。男孩很单纯、但言语间流露出的对戏剧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与坚持却打动了依楠,他随手画下他当时的肖像并分享至朋友圈。彼时微信正值普及期,越来越多人对个性化头像产生兴趣,纷纷发来照片请他绘制。受《灌篮高手》创作者井上雄彦“Smile” APP的启发,他发起“500人肖像计划”这一公益项目,使用13寸 iPad与Zen Brush软件创作,后期还将部分单色肖像转化为大型雕塑。


《故事贩售机》项目 2016

参与者领到的故事
项目落地时,他在上海梧桐区武康路的一家趣味迷你空间Ipluso cube策划了“故事贩售机”。现场有一台艺术装置,观众按下按钮即可随机获得一张热敏打印的肖像、一句标语与一个编号,并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聆听张依楠亲口讲述画中人的故事。这一互动形式不仅成为他走入公众视野的起点,也初步呈现了他对“个体与群体”、“记忆与叙事”等命题的思考。




《零件日记》系列 2018-2019
2018年至2019年,张依楠创作了“零件日记”系列,转向更为内省的表达方式。该系列源于他此前拼贴创作中积累的半成品文件夹。为了克服创作中的纠结和反复,在创作“零件日记”期间,他为自己设定规则:每天在电脑前仅工作一小时,使用A与B两个元素进行组合,时间一到必须离开。这种自我限制的创作仪式,既是对判断力的训练,也是培养对记忆碎片的提炼速度。系列名称“零件日记”的灵感则源自于他童年时在母亲工作的仓库中的记忆。

《零件日记》系列 2018-2019
他将这些数字拼贴中的小元素视为未来大作品中的局部,如同仓库中的零件,等待被调用与重组。在该系列中,他反复运用Pin-Up海报女郎的腿部线条、美式文化符号等元素,并借鉴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浮世绘作品《神奈川冲浪里》的分形学逻辑,使单一元素重复组合为具有韵律感的新形态。

《零件日记》系列 2018-2019
亲人相继离世后,张依楠在创作中有意避开黑色,转向高饱和度的色彩,作品情绪也更为明亮。2021年,他进入画廊工作,系统了解了艺术行业的运营、销售、媒体与博览会等环节。这段经历让他从艺术家身份中抽离,以更客观的视角审视行业生态。
2023年,他离开画廊,回归独立艺术家。他将艺术家身份视为“创业者”,需统筹创作、运营、发售等全部流程,这对他而言既是全新挑战,也是认知的又一次重塑。
Part 02
抽象诗学,让“像素能量”可触可感
张依楠提出“一切皆雕塑”的理念,并在创作中尝试实现“从呈现媒介到成为媒介”的转变。上海世界会客厅收藏的作品《镜像》,诠释了他的主张:如何将不可见的空间秩序与感知过程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体验。

世界会客厅 x 张依楠永久收藏艺术作品「镜像」


2024年6月16日 世界会客厅的首个公共开放日
该作品位于上海世界会客厅的“C位”, 画面主要集合了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其中有现代的建筑新经典,代表海派文化的众多地标,也有万家灯火的住宅区。连绵起伏的浪花象征着浦江山川秀丽,东海升起的太阳和灯火阑珊的不夜城,在观众移步观赏作品的瞬间,感受“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镜面不仅延展了物理空间,也将观众的身影纳入作品中,形成动态交互。同时,他对材料的选择也极为谨慎。在创作世界会客厅的《镜像》的实践中,他选用目前国内最专业的团队,以确保作品材料能以最佳状态在世界会客厅呈现。他强调,艺术家不仅是创作者,也是实践者,需对材料的物理属性与象征意义有深入理解。



《Closed Up》
他提到,镜面材料的运用最初源于“甜甜圈”系列的尝试。该系列1.0版本中央为镂空,并在后期的展陈中尝试加入镜子。经过多次迭代,镜面成为他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他提出一个观念:将画面中央留给观众,艺术家则作为“框”,将记忆碎片与视觉元素堆叠于四周。这种反转打破了传统绘画中“画面+框”的构成逻辑,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主体。

《战斗天使》 2020
“像素能量”是张依楠创作中的另一核心概念。对他而言,像素不仅是数字图像的基本单位,更是童年记忆的载体——红白机、诺基亚手机中的像素化图像以及从小生活在梧桐区ArtDeco建筑中的马赛克,构成了他的视觉经验。他将像素与“慢生活”联系起来,认为像素带来的模糊感,正是对追求极致效率的快节奏时代的一种温柔反抗。他出生于4月22日,数字“422”的对称性使他对秩序感有着天然敏感,而像素点的规律排列正呼应了这种内在秩序。在创作中,他通过镜面、数码印刷等材料,将抽象的像素能量具象化。例如,在输出作品时,一位外国艺术家指出其风格类似“Atari风格”—— 一种早于世嘉与Game Boy的复古电子迷幻风格。这让他意识到,像素不仅是技术符号,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视觉语言。

张依楠为作品签售现场
“像素能量”的表达常与情感记忆交织。早已离世的哥哥启蒙他接触街机与红白机,像素符号成为“快乐与陪伴”的载体;父亲在生命最后阶段陪他去迪士尼,叮嘱他要“活得潇洒”,这让他更注重创作中的“情绪传递”。



《Play Again》展览现场 2021
2021年,他在重庆举办“Play Again”个展,将上述关于生命与生活态度的思考深度结合。“Play Again”既指游戏中的“重新启动”,也含对人生的“再次尝试”之意。他用像素风格还原《魂斗罗》等童年游戏元素,既是对哥哥的纪念,也是对父亲人生态度的回应,传递“艺术可如游戏般充满活力”的理念。展览中,他通过数码印刷将像素元素与实体装置结合(如《Closed Up》),放大像素块以形成视觉冲击,让观众感受像素能量与记忆的共振。


张依楠 泰安路工作室

张依楠对ArtDeco风格亦有浓厚兴趣,认为其装饰性与上海的海派文化气质相契合。上海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其建筑、历史与生活细节成为他创作的养分。他收集1930至1940年间全球的搪瓷原件,这些带有时间痕迹的物件,被他视为“优雅与历史感”的载体,并在“零件日记”中转化为视觉元素。
Part 03
出走与相遇,艺术的无界漫游
张依楠的艺术版图,从未局限于工作室的方寸之间。从跨界品牌合作到原创艺术IP创作,从公共艺术项目到日常创作仪式,他不断“突破”艺术的传统边界,在与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相遇”中,探索艺术融入日常的更多可能。

《备忘录项目》
2022年起,他每天在小红书发布拼贴创作,并将这一“日常创作仪式”视为素材积累与逻辑打磨的途径。他将创作主线分为“艺术”与“IP”两部分:在IP部分,他会倾听粉丝意见,共同孵化形象;而在艺术部分,他则保持主观与自我提炼。这些每日创作的数字拼贴,如同卡牌般可转化为实体版画,亦为商业合作提供可能性。他强调创作中的“克制”,并非为了炫技,而是追求“合适”的表达。

LUNA首次亮相张依楠同名个展
在IP创作中,LUNA的灵感诞生于2021年疫情期间大家普遍存在的“摆烂”心态下,他却在平常的生活中灵感爆棚,他试图转变自己观察生活的角度,比如他思考如果将打翻的冰淇淋倒置,则将视觉转化为一束鲜花,并提出“人生不必永远阳光灿烂,偶尔摆烂也可以”的观点。

LUNA早期灵感
2022年,他在北京长城脚下公社驻留期间,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形象。结合2023年兔年的契机,他将LUNA与兔子元素融合,最终形成兼具融化雪人与兔子特征的IP形象。LUNA主打“陪伴”概念,其周边产品如包挂、抱枕、沙发等,均围绕日常陪伴场景设计。



LUNA、LUCKY和LUCAS
随后,他又衍生出LUCKY与LUCAS两个角色:LUCKY为蓝色,对应“爱游泳”、“爱运动”的属性,适合与户外品牌合作;LUCAS为黑色,象征“爱喝可乐不爱上厕所”、“好奇世界”的性格,更偏中性潮流。这三个角色通过颜色、属性与视觉符号的精准匹配,与观众建立起情感共鸣。


《Pixel Kitty Reflections: Neon Dreams》
张依楠与多个品牌项目展开跨界合作,包括Hello Kitty、凯迪拉克、EVISU、阿里设计周等。在与Hello Kitty 50周年合作的《Pixel Kitty Reflections: Neon Dreams》中,他保留其标志性蝴蝶结与五官,但将猫咪的胡须作为可调整元素,并通过像素化处理与电子迷幻风格赋予新意。他为Hello Kitty的眼睛加入迷幻感,鼻子呈现彩虹质感,既延续自身风格,又呼应IP特质。在与佛山王府井合作的「幻境花园」数字艺术项目,他首次将镜面概念落地于花语主题,在画面中央以镜面反射观众,四周则以花语文字与图像环绕。

佛山王府井《幻境花园》
商业合作带给他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例如,在为EVISU 30周年创作的作品中,他融合品牌logo、福寿纹样与镜面元素,最终作品被宋茜、王一博等知名艺人收藏。在与凯迪拉克的合作中,他通过电脑生成粒子艺术,将品牌logo转化为具有故障艺术效果的动态图像。这些合作不仅拓展了他对媒介与技术的理解,也使其艺术语言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传播。

张依楠x EVISU 《招财进宝》
2023年底,LUNA以“MONSTER ART-TACK”快闪形式亮相上海来福士广场。在原有店铺位置打造新零售体验,每日守店10小时,感受线下互动。当LUNA逐渐成为成功的商业IP,他回到工作室后却更渴望在安静、慢速度状态下创作,以此作为实现能量的“自我平衡”。他坦言,IP的公众性与个人创作的内向性,共同构成其艺术身份的一体两面。



LUNA展览现场
从“通过材料理解世界”到“让艺术走进日常”,张依楠的艺术之路,始终围绕“媒介”与“链接”展开。他以综合材料打破艺术的边界,用艺术IP 传递治愈的力量,用跨界搭建艺术与大众的桥梁。在他的创作里,艺术不再是高冷的殿堂之作,而是能融入生活、传递情感、引发共鸣的“伙伴”,这场关于“艺术无界”的探索,仍在继续。
图片来源于艺术家
如有版权问题,联系编辑删除
编辑总监 | Amber
编辑 | Deja vu
设计 | 敏敏
协调 | 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