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陕西频道
人民网记者 白鸽
秦岭南麓,寒意渐浓,村民刘建红的民宿里,暖意融融,笑语喧腾。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小留坝村,静卧在紫柏山下,点点灯火犹如星辰,穿透暮色散落在山水之间,白墙青瓦的民宿隔绝了繁华喧嚣,构筑起一方“世外桃源”。

汉中市留坝县小留坝村。留坝县委宣传部供图
行于村内,留坝古八景中的“西寺闻钟”和“碧镜青莲”在此交相辉映,晕染出一幅水墨长卷。2019年,留坝县首个民宿项目——“楼房沟民宿”在小留坝村引进落地,采取“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合作方式,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坯房等资源资产,并为村里的妇女提供“管家”培训,刘建红便是其中一员。
2023年,45岁的刘建红从“民宿管家”摇身变为“民宿主理人”,将老宅的4个房间和1个庭院全面翻新,使其焕然一新,并取名“清风小筑”,前来入住的客人都亲切地称呼她“刘姐”。

“清风小筑”民宿。受访者供图
“把每一位客人,都当成自己的家人。”在“楼房沟民宿”学习到的“管家式服务”,后来成了刘建红自家民宿的“招牌”。
得知客人要来,她会提前打电话了解客人的喜好,早早打开房间里的空调……正是这份细致周到,让刘建红收获了不少“回头客”。
忙碌间,几名从北京来的游客说笑着推门而入,“刘姐,想你做的饭菜了!”刘建红连忙迎上去招呼,“来了就好,欢迎回家!”
和刘建红一样,如今,在小留坝村,已有20余户村民在楼房沟民宿项目的带动和支持下,办起了民宿。

小留坝村民宿里的大床房。受访者供图
“木桶鱼、溜达鸡、娘家菜……我们不光风景美,吃得更美!”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开门迎客展新颜”,小留坝村党支部书记夏道华见证了村子的蜕变,“游客带来了人气,助力村民们把养菌、养猪、养鸡、养蜂等乡土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小留坝村的山水与乡情送往远方,也吸引了更多产业在此落地扎根。
年初引入建设的秦岭药香谷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当起了“药农”,在种植芍药、黄精等地道药材的同时,还配种了向日葵、月季和郁金香等观赏花卉,让“荒地”变“花田”。
2023年,小留坝村入选了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评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楼房沟民宿’项目运营以来,已累计实现经营收益1600余万元,其中小留坝村集体流水分成480万元,先后向村民分红86.5万元。”夏道华说。
一幅幅宜居祥和的乡村图景背后,是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生动诠释。

安康市石泉县长兴村。陈汝威摄
鸡犬相闻,阡陌交通,小桥流水,青砖黛瓦,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后柳镇长兴村坐落于秦巴山区,放眼望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民居院落中,银杏树下落满金黄。
其中,朱家大院依山而建,始建于嘉庆年间,历经百余年风雨,窗棂上镂雕的花卉鸟兽依旧精巧灵动。曾经“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长兴村,如今依托朱家大院的文化IP,联动后柳水乡、中坝大峡谷等周边景区,将文旅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我们以朱家大院陕南民俗文化为载体,挖掘长兴村历史文化价值,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长兴村党支部书记朱忠军深有感触,“依托地理形势,长兴村还因地制宜发展了1000余亩蜂糖李,皮薄肉厚甜如蜜的李子,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甜!”

延安市延川县甄家湾村。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甄家湾村,97院258孔古窑洞是陕北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窑洞建筑群。
高耸的崖壁间,保存完好的窑洞星罗棋布地排列其中,斑驳的石板墙上印满岁月的痕迹,院子里的老枣树下,碾子磨盘咯吱作响,将北方的冬日,磨出粗粝而温热的人间烟火气。
近年来,甄家湾村打造出影视拍摄、教育研学、写生创作、文化体验四大基地,吸引了不少影视项目在此取景,村民也跟着过了一把“戏瘾”。

小孩子穿上戏服当起“小演员”。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群众演员一天赚一百呢!”年近五十岁的张海芳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照片,穿着戏服的她笑得开怀。不拍戏时,张海芳还承接了剧组的餐饮服务,并开起农家乐,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截至目前,甄家湾村共发展特色民宿15院、农家乐4户,休闲垂钓园1处,日接待游客400余人次,成功打造出影视经济、民宿经济、观光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甄家湾村党支部书记白云说。
活态传承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生命力所在。随着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三秦大地上的179个国家级和484个省级传统村落,正在古韵中焕发新生,生生不息。
“传统村落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靳亦冰表示,“要将当地的历史文脉、生活智慧与自然禀赋,转化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