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菊霞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倾听学生心声、引导学生成长、传递教育温暖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辅导员需充分认识谈话的重要性,从谈话前的精心准备、谈话中的共情沟通、谈话后的持续跟进三个维度入手,不断打磨谈话艺术,帮助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做好功课,奠定谈话基础。谈话前,辅导员需做好调研准备,全面收集学生信息并为其精准画像。例如:通过查阅档案掌握其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与班委、室友沟通观察其日常表现与人际关系;关注学生社交媒体动态,捕捉其兴趣点及思想动态等。根据学生画像中呈现的数据信息,辅导员可明确此次谈话的核心目标、制定谈话方案。例如,当谈话目标是缓解学生就业焦虑时,提前准备本校就业数据、企业招聘需求、往届学生求职经验等素材;当谈话目标是化解学生矛盾时,先分别与双方谈话,再适时组织面对面沟通,避免引发冲突。
注重共情,提升沟通实效。主动倾听,建立信任联结。辅导员需将倾听作为谈话的首要环节,过程中始终保持专注的沟通姿态,通过眼神交流、点头回应等动作传递共情情绪,不随意打断学生表达。用“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你提到的问题核心是”等表述重复学生的情绪与诉求,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与重视,建立深度信任。
优化语言,强化引导效果。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可采用提问式引导替代说教式灌输,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避免使用命令式、否定式语言,以温和、专业的表达传递观点,提升语言吸引力。
借助肢体,传递教育温度。辅导员还需重视非语言信号在沟通中的作用。保持身体微微前倾的放松坐姿,以传递“愿意倾听”的态度,避免交叉双臂、频繁看手机等易引发疏离感的动作。在学生情绪波动时,通过递纸巾、轻拍肩膀等细微动作传递关怀,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持续跟进,巩固教育效果。谈话结束后,辅导员需尽快整理此次谈话的核心信息,包括学生的问题诉求、谈话共识、行动计划等,建立“一人一档”的跟踪档案,明确后续跟进的内容重点与时间节点。辅导员可根据档案记录定期开展回访工作,回访中若发现问题未改善或出现新情况,应及时调整沟通策略与帮扶措施,确保谈话效果持续深化。在后续跟进中,若学生问题超出辅导员能力范围,应及时启动联动机制,协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领导、学生家长等多方资源,共享学生情况并迅速明确协作方向。通过跨主体协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因信息壁垒或资源局限导致干预偏差,保障工作实效。 (作者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