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志愿老师倪石砂来到鲁迅路分馆,与读者分享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共有50余位读者参与活动。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是19世纪最著名的俄国现实主义画家,作为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画作在当时艺术领域的地位堪比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此次展览是列宾作品在中国的首次展出,共有92件画作。

倪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展览的整体情况,展览共分“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四个单元,按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这位绘画巨匠的艺术生涯,带领读者沉浸式了解列宾的艺术成就。
画作《纤夫涉水》让列宾在世界美术界崭露头角,他在构图上使用突破性的造型处理,让纤夫有径直走来的观感;画作《在边界的小径上》是列宾加入巡回展览画派后的作品,描绘了家人温馨幸福的生活瞬间;作为最具标志性画作之一的《自画像》,以极简的构图和分明的轮廓,展现了画家对自己内心的审视,成为列宾创作生涯高峰的体现。列宾后任皇家美术学院教授,虽至晚年,但他并未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这一时期的画作《多么自由》褪去了现实主义的沉重之感,用浪漫笔触描绘海浪中牵手的情侣,蕴含着他对艺术的深刻告白——“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还在无尽的艺术魅力中探寻深不可测的内涵。”
列宾与列夫·托尔斯泰三十多年的友谊催生了《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等多幅经典画作。晚年的列宾右手因疾病丧失作画能力,却坚持将调色板吊在脖子上,用左手继续作画。这种对生活的真挚歌咏以及对艺术的巨大热情穿透时空,赋予了列宾作品更深层的解读。

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让在场读者感受到列宾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及他对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的不懈追求。他的画作,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俄罗斯,体会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文/于金石 图/王明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