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
陶成华
人生在世饮苦酒,
为何常醉不消愁。
目睹桃偶四十载,
笑谈过往似梦游。
山水依旧青丝白,
承载岁月瞬间流。
春风有情怜花落,
老去难回少年头。
2025年6月1日
垂钓
陶成华
波光粼粼站岸头,
手持魚杆下钓钩。
身边柳树倒垂影,
望穿浮珠闲无悠。
姜公昔日愿者上,
严子当年志不修。
尘世烦心且沉底,
静看湖面悟春秋。
七律·茶
陶成华
青山翠绿采灵芽,
各种技艺茗品尝。
壹壶沸水韵味浓,
烟雾袅饶甘与苦。
五湖四海有朋来,
一盏道尽世无穷。
闲时饭后慢吹饮,
养身健体无疾终。
七律·阅兵
陶成华
长安街上人潮涌,
夏秋交替观劲旅。
铁甲轰鸣战鹰过,
挥剑拔刀斩魑魍。
科技装备尽开眼,
震撼全球谁敢犯。
和平要靠自身强,
繁荣昌盛谱华章。
2025年9月3日
注:剑暗喻空天军,刀暗喻海陆军;魑魍指妖魔鬼怪来犯之敌。
五律·魂归故里
陶成华
故居依旧在,
梦见俩老翁。
昔日被人宠,
不忘奶妈亲。
山村气息还,
模糊一片天。
风景不再好,
人亦非童年。
叙事诗是一种新型诗体,就像散文诗一样,它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什么国粹京剧已走到了被边缘化的地步,是因为它的语言表达方式巳经老旧。诗体也同样会面临这一问题,那种被固化的平仄格律诗,大大地限制了现代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发挥。而叙事诗则不同,这种诗体用简朴的语言表达,将一段历史,或一个事件用诗的语言体现出来,记录下来,供后人研究。诗和文章的区别在于意境的发挥及语言具有的韵律感与象征性。犹如散文像散步聊天,娓娓道来有逻輯,而散文诗则更像低声吟诵,注重的是情感的氛围和张力。平时我们唱的许多歌词,如果不是用语言唱法表达,那它就是一首首很好的诗词。诗也好,文章也罢,亦或是歌词,都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但它们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及应用技巧,其历史价值要看大众的接受程度。
接下来请欣赏:
童年
陶成华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无忌的,童年是灿爛的。在浙江绍兴一个小山村,华仔在这里度过了整个童年时光。
村子不大只有拾几户人家,都在山脚下安居乐业。村前的小溪潺潺流淌,直通镇子。细细静听,荡石似笛,悠悠入耳。
村的对面山峦起伏,粗大的毛竹沙沙摇曳,散发着灌木气息和竹香,宛如世外桃源,一片景象。
一条弯曲的泥路可通绍兴城,村边百米处有一寺庙,烟雾袅袅香火旺,诵经声声禅意浓。
华仔的父母在大都市忙于工作,出生不久便被带来山村,由奶妈喂养至独立行走,满地乱跑。
华仔的爷爷十分宠溺这个孙子,每每喝酒总要将其抱在怀中,时不时用快子弄几滴黄酒放进他的小嘴,欢乐无比。
华仔两岁时遭遇百年难见的自然灾害,每天饥肠辘辘鸣不停,南瓜稀饭欲昏沉。
尽管如此至今没听说村里有饿死人的,也没看见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状况,干部群众齐 心协力抗天灾。
童年的生活无忧无虑,发小们爬山摘果躲貓貓,下河抓魚藏裤脚,太阳落山归家中,吃饱侧卧梦西游。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华仔已七岁,他将离开小山村,回城里读书。走慣了山路,反而对平坦的柏油路脚高脚低翻跟斗,鼻青脸肿被嘲讽。
童年匆匆过,忧心迎少年。朗朗读书声,字字通天灵。
叙事诗《童年》:以绍兴小山村的小溪、山峦等自然意象为载体,聚焦田园童年的自由快乐,穿插自然灾害中干群同心的温暖,还暗含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过渡,基调明快积极。
叙事诗《童年》核心内涵
1.对质朴田园童年的怀念:以绍兴小山村的溪、竹、寺庙为景,勾勒出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定格爬山摘果、下河抓鱼等无忧无虑的童年片段,满含对纯粹过往的眷恋。
2.苦难中的温暖底色:即便遭遇百年自然灾害,也通过“干群同心抗灾”“无饿死人”的细节,凸显艰难岁月里的人间温情与集体力量,让童年记忆不缺暖意。
3.童年到少年的成长转折:以“离山村、回城读书”“走不惯柏油路被嘲讽”为节点,暗喻从自由田园到规矩城市、从懵懂童年到懵懂少年的过渡,藏着成长的青涩与蜕变。
外婆的港湾
陶成华
时光悄悄地走了,记不清那处老旧的房子何时拆迁没了。
曾经的我年少瘦弱不堪,却在这无忧无虑地玩耍熙熙。
一间小屋,外面客厅靠窗位置摆放着做饭烧菜的煤炉砧板碗橱。
靠里边的墙放着一张八仙桌,墙脚竖着一张圆台面,在少年的眼里它就是温柔的彼岸。
狭窄的楼梯上去是低矮的阁楼,昏暗而杂乱,这里是外婆的住所,承载着岁月的酸甜苦辣。
外婆子孙满堂,常常在此围坐着圆桌聚餐,笑声朗朗,温馨愉悦。
闲假的日子,兄弟姐妹们都会团聚在此,有说不完的趣事家事烦心事。
外婆则开心的烧着一道道菜肴,仿佛是爱的魔法,把平淡的日子,变得满屋芬芳。
几拾年后我仍有一种幻觉,外婆的身影,像那港湾的灯塔,在昏黄的灯光下,闪耀着慈祥的光华。
她在!那个家就在,她粗糙的双手,像港湾的绳索,将兄弟姐妹紧紧系在爱的怀抱。
在这港湾里,外婆那份微薄收入,加上子女的贴补,却永远不够用。每到月底愁容满面,不知所措。
似乎没有人知道她的钱去了哪里,而我清楚地记得,钱都在那热腾腾的菜肴里了。
在这港湾里,是亲情归航之船停靠的地方,无论外面惊涛骇浪,这里总是安祥的避风港,爱的归巢。
在这港湾里,我倾听着外婆的唠叨,她讲述的故事,像海风漫卷,吹进我的心房,种下梦的种子,无法遗忘。
外婆老了,外婆走了,港湾没了,岁月的记忆渐渐远去,变的模糊落幕。亲情散去,尘归尘土归土,各自寻找阴喑的归宿。
叙事诗《外婆的港湾》:以老旧房子、八仙桌等家居意象为核心,将外婆比作亲情“避风港”,凸显长辈的无私付出,结尾落脚于外婆离世、亲情离散的怅惘,基调温馨又厚重。同时随着“港湾”的消失,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叙事诗《外婆的港湾》核心内涵
1.外婆是亲情的精神港湾:以老旧房子、煤炉、八仙桌等具象场景为载体,外婆的厨房、唠叨与菜肴构成“避风港”,成为抵御外界风雨的情感依托。
2.平凡中的伟大母爱(亲情):外婆用微薄收入与子女贴补,将爱融入热腾腾的饭菜,即便月底拮据也默默支撑家庭团聚,凸显平凡长辈的无私与坚韧。
3.时光流逝中的亲情怅惘:外婆离世、老屋拆迁,曾经的温馨团聚消散,既饱含对逝去亲人与旧时光的深切怀念,也藏着对亲情离散的无奈与怅惘。
作者简介:
陶成华,男,1957年12月生,大学学历,政工师,正科级协理员(已退休)。现为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当代诗词创作者,作品以现代诗和传统诗词结合为特色。自创了叙事诗,并给予了定义,即: 叙事诗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有诗的韵味及诗的意境;叙事的人物、地点、情节描述、情感表达和结果清晰。创作理念主张现代诗词应注重情感与意境表达,为避免过分追求古韵出现诗体生硬,提倡以更自由的形式传递思想。其代表作品包括: 静夜狂风急;念奴娇 疆域;感伤;垂釣、茶、阅兵。叙事诗童年、外婆的港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