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雒楠 王晶 杨建平
“老师您看,我的‘枝’字能参加汉字选美大赛啦!”陕州小学四年级学生王心艺指着“直观比对习字板”上的字迹,难掩兴奋。曾经让孩子们犯怵的汉字结构规律,在这块“神奇”的板子面前变得清晰可触。近日,三门峡市陕州区小学书法教学观摩活动在陕州小学举行,百名学生同场挥毫,一场关于“让书法教学化繁为简”的实践探索,让传统笔墨焕发新生机。

百人同书:从“写字困难户”到“模范样本”
活动当天,教科楼前的小广场上,180名身着校服的学生端坐案前,手持秀丽笔专注书写。笔墨流转间,或工整严谨,或灵动飘逸,字里行间满是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五年级学生程宝家的变化尤为显著——一年前还是“字迹潦草如疾风过境”的他,如今作业本已成班级“模范样本”。“以前自己都看不清写的啥,用了习字板像照镜子,哪儿歪了一眼就知道,慢慢就爱上写字了。”程宝家的话道出了工具赋能的实效。
广场中央的“书法档案珍藏展”更显深意:泛黄的毕业生作品与现代工具创作的作业并列,各级获奖证书与学生“成长档案”相映,跨越时空的笔墨对话,诉说着学校书法教育的积淀与创新。

习字板“显威”:让汉字结构不再“凭感觉”
杨红伟老师的《左窄右宽形字》观摩课上,自主研发的“直观比对习字板”成了焦点。这块加装了滑动透明磨砂板的田字格小黑板,能让学生临摹的字与老师的范字即时比对。“‘木’字旁和‘支’像两个好朋友,谁该收一收给同伴让空间?”杨老师以“枝”字为例,用“十二字读帖要领”定好起笔、收笔位置。当学生第一次写下的“枝”字因结构松散“分家”,滑动板子比对后,调整再写的第二遍便紧凑得当,引得全场掌声。
“双人旁两撇间距咋定?‘行’字左右高低怎么把握?”下课后,观摩老师围着习字板追问,这块简单的工具点燃了大家的教学热情。正如一位乡镇教师所言:“原来书法教学能这么直观,回去我也要试试!”

从“教写字”到“育文化”:让笔墨扎根心灵
李海江老师的专题讲座《写好字,其实很简单》,将书法从“技法训练”升华为“文化浸润”。“‘春’字三横紧、撇捺开,像春天的竹笋聚、叶子舒,这就是‘上紧下松’。”生动的比喻让老师们会心点头。他动情地说:“书法是过年的春联、堂屋的家训,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教孩子写字,是帮他们连接文化根脉。”
这番话让区直小学的老师深受触动:“原来书法教育不必正襟危坐,我们也计划在班级设‘小小堂屋’,展示学生作品。”活动尾声,陕州小学向兄弟学校赠送习字板,推动资源共享,让创新经验辐射更广。
墨香袅袅中,透明习字板如天窗,照亮汉字结构的精妙;一次次比对似种子,播下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在“双减”背景下,陕州小学以工具创新破解教学难题,既实现课堂“减负提质”,更让书法教育成为素养培育的鲜活载体。未来,这份笔墨传承将继续扬帆,助力孩子们书写出兼具文化底蕴与个性光彩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