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大奖宁可空着也不发!
评审"吹毛求疵",是守底线还是毁艺术?

当50万元特等奖证书在展厅里留白,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的评审结果,把书法圈炸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场。有人喊“评委较真得好”,有人骂“这是给传统艺术套枷锁”——这场“宁缺毋滥”的评选,到底是守住了书法的根,还是杀死了创作的魂?
支持方的态度斩钉截铁:“连字都写不对,谈何艺术?”

中国书法大厦艺委会秘书长刘恒的回应戳中要害,文字规范是篆书的“身份证”,大篆、小篆的源流演变不容混淆,生造字、错用字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敬畏。更关键的是,这次评审首次引入5位古文字学家组成“外挂陪审团”,把“文字规范度”权重提至30%,超过笔法、章法等维度,相当于宣告“写得对”比“写得美”更重要。网友的反应很真实:淘宝小篆查询插件搜索量涨4倍,二手《说文解字》一夜断货,各地书协紧急开起“文字审读”课——市场用脚投票,认可这种“较真”。
反对声同样尖锐“书法是艺术不是考古,何必吹毛求疵?”

“书法是艺术不是考古,何必吹毛求疵?” 不少创作者吐槽,篆书存量有限,有些字形在金文、小篆中本就存在争议,评委用“放大镜查户口”的标准苛求,反而扼杀了创新活力。有业内人士直言,那几件高分作品的笔法、气韵已是顶尖水准,个别文字瑕疵完全可以“容错”,50万大奖空缺看似坚守原则,实则是对创作者心血的否定,更会让新人对篆书望而却步。甚至有人质疑:“难道以后写篆书,要先背完整部《金文编》才能动笔?”

争议的本质,其实是传统艺术的“守”与“破”之争。篆书作为承载千年文明的字体,其文字规范是文化传承的底线——就像写汉字不能把“天”写成“夫”,篆书混用不同时代的字形,本质是对文字源流的割裂。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若一味用考古级标准捆绑创作,篆书会不会变成“博物馆里的死艺术”?这次评审给出的答案很明确:先守底线,再谈创新。可问题在于,这条底线该划在哪里?是一字不错的绝对严谨,还是允许无伤大雅的合理探索?
更值得玩味的是,组委会还宣布下届起获奖作品将进入“全民质检”公示期,接受网友挑错举报。这意味着,书法评奖将从“圈内投票”变成“全民找茬”,未来的篆书创作者,既要练笔法,更要背字典;既要懂艺术,还要通考古。当书法创作被架在“规范”的火上烤,到底会诞生更多精益求精的佳作,还是会让篆书沦为“小众中的小众”?
以“规范”为天?还是给“创新”留条活路?

50万大奖的空缺,像一道考题抛给整个书法界。有人说这是一次“行业净化”,让书法回归“敬字”本源;也有人说这是“矫枉过正”,给艺术戴上了沉重的镣铐。你觉得,篆书创作该以“规范”为天,还是给“创新”留条活路?
《书法人物》编辑部

投稿微信:
19829186771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编辑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编辑部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