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聚光灯总追着璀璨与传奇,当我们习惯仰望精英的轨迹,有一群人,他们藏在城市的街巷、乡村的田野,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撑起了生活的底色。潘丽文博士历时三年,足迹遍布二十多个县城、百余个乡村,采集百余个基层人物故事,最终凝结成《敬平凡》一书,让那些被忽略的平凡人生,终于有了被看见的机会。
编辑

书名:敬平凡
作者:潘丽文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行迩文化合作出版图书
购买方式:
淘宝: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ft=t&id=968765443855(作者合作出版方原厂印刷物)
复制上方链接进入淘宝→购买作者合作出版方原厂正版书籍
这本书里,有 18 岁就扛起家庭重担的工地少年刚子,用稚嫩的肩膀撑起爷爷的希望;有痛失幼子却依然坚韧前行的网约车妈妈麦麦,在生活的重压下守护着仅剩的温暖;有拒绝按世俗标准拼凑人生的黄茹,在种菜养狗的日子里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还有扎根深山二十年的村医方宏,用账本记录着村民的艰难,用献血传递着生命的善意。从街头的外卖小哥到田间的农人,从守店的老人到追梦的青年,每一个故事都源自真实的生活,每一个身影都闪耀着不屈的光芒。
作者潘丽文身为江西省作协成员、高校副教授,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温情融为一体,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平凡生活中的感动。她笔下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柴米油盐的琐碎、悲欢离合的考验中,展现出最动人的韧性。正如书中所言:“社会的繁荣从来不是靠少数精英书写,而是由无数普通人共同撑起。” 这些故事让我们明白,平凡从不是平庸的代名词,每一份认真生活的努力,都值得被致敬。
32 开精致装帧,80g 双胶纸细腻触感,11 万字的深情记录,《敬平凡》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映照生活本质的镜子。它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中看见自己,在他人的坚守中汲取力量,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对生活保有同理心,对平凡怀有敬畏心。
《敬平凡》正式上市。让我们翻开书页,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平凡人生,在真实的温度中,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致敬每一个为生活拼尽全力的普通人。毕竟,正是无数个平凡的我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不平凡的时代。
文章节选①
刚子出生在安仁县新安村。父母早亡,在他1 岁时,母亲因乳腺癌去世;在他6 岁时,父亲也因肝癌去世。父亲去世后,家里一度陷入了沉寂与贫困,他跟着姑姑姑父生活。也许是生活给了他太多磨砺,刚子早早地成熟了。每当别人问起他过往的悲伤,他总是笑着摇头,说:“没啥,就是命嘛。”他是那种一口气说完,眼睛却能看得很远的人。
初中结束后,刚子便主动提出要出去打工。他知道自己家里根本没有钱送他上高中,那些课本和笔记本的世界离他太遥远。刚子没有怨言,笑得憨憨的,仿佛一切的不幸都不是他该去抱怨的。于是,他开始在安仁县城的一家修车店做学徒,每个月工资800 元。那段日子,他不太懂什么是工资低,什么是尊严,只知道尽自己最大努力学着手艺,却依然感到每个月的生活都捉襟见肘。修车店的老板是一个中年男人,经常对他大声喊叫,而刚子却总是点点头,憨憨一笑:“就是,也没啥。”半年后,刚子觉得800 元实在太少,心里有些委屈,可他没有反抗,只是默默辞掉了这份工作。
接下来的半年,他在肯德基做服务员。那时,他穿着红色制服站在柜台前,他说那时候总是害羞,顾客点餐时,他总是低着头小声答应:“好的,好的。”然而,肯德基的工资依旧低,生活依旧艰难。于是,他又一次离开了。后来,他听说在工地干活一天能拿300 块,最终他选择来这个工地工作,工地承建的是一座新的写字楼,刚子在这里一身灰一身汗地忙碌着,刚开始的几个月,他是那么不习惯,总是因为太累而忍不住想休息,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渐渐习惯了这种没有思考的日复一日。给墙抹腻子,搅拌砂石水泥,搬运砖块,每一项工作都能让他感到有一种无力的平静。刚子说:“做这个就是不想太多,埋头干就好,活得实在,一个月能拿到1 万多元,我觉得挺满足。”
文章节选②
那是一个清晨,我从机场出来,带着些许疲惫,打算前往市区。通过手机叫到了一辆车,车窗外,城市的高楼和街道迅速交替而过,而车内却是另一番宁静的景象。车里整洁得让人感到温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新。后座有个5 岁左右的小女孩,不说话,乌黑发亮的眼睛像一汪清泉,眼神清澈而充满好奇。她捧着一个小玩具,安静地玩着,偶尔抬起头,偷偷瞄向我。从后视镜看过去,女司机的面庞平和、五官端正,眉眼间透着一种岁月打磨后的清澈,眼神十分平静。那么早,车里有个孩子,我的心里不免生出些许好奇。终于,我忍不住开了口,主动向她问起话来,很快,关于她的故事便悄然流了出来—— 一个关于坚持、痛苦和希望的故事。
她叫麦麦,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她有两个孩子——大宝和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