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桂北山区,寒意渐起。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岩山底组,69岁的龚厚友坐在自家吊脚楼里,双手灵巧地翻飞,一根根竹篾经纬交织,不多时,一个结实的背篓在他手中慢慢成形。
“这手艺,是从小看着村里的老人做,一点点学来的。”龚厚友说话时,手指习惯性地摩挲着已变得光滑的竹篾,眼神里透着回忆的温暖。
岩山底组是一个瑶族聚居村落,藏于群山深处,距离龙胜县城57公里。从江底乡进入,一路蜿蜒,满目翠竹,曾孕育出“家家执篾刀,人人会竹编”的过往。
竹编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农民养家糊口的重要技能,其中的精深技艺被篾匠们格外珍惜,不轻易外传。龚厚友从小便成了“旁观者”,有人在做篾,他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将破竹、起底、编身的每一步刻在心里。“到初中时,家里用的撮箕、箩筐,就都是我编的了。”十五六岁时,他已开始承接乡亲们的“订单”,用竹编手艺换取一点收入,补贴家用。


龚厚友在破篾。
走进他的家,仿佛步入一个竹编艺术的小型展厅。墙上错落有致地挂着精巧的杯套、灯笼和灯罩,墙角则立着背篓、簸箕。家里种菜用的竹筐、盛放果品的竹篮,乃至纳凉用的竹扇,都出自他的手。它们不仅是工具,更是生活美学的体现。“最近编好的东西大部分被订货人取走了,这里只剩一些样品。”龚厚友解释道。

龚厚友在编织背篓。
龚厚友说:“选竹是头道关,立秋后到立春前的竹子最好,水分和糖分都低,不易生虫。”从选材、破竹、刮青,到破出薄薄的篾条,每一步都是对手艺人耐心与经验的极致考验。尤其是破篾时,刀刃必须稳,力度必须匀,全凭手感驾驭利刃与柔篾之间的微妙平衡。

龚厚友扛竹子经过竹林。
龚厚友不仅是当地知名的竹编匠人,还是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社区学院竹编工艺教师,致力于培养竹编手工艺人。面对好奇围观的孩童,他总会耐心示范,并教导他们:“编竹编要沉心静气,就像山里的竹子,不急不躁,才能长得结实。”他创新的竹编杯套、竹篮等产品,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已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抢手货,仅背篓一年就能售出上百个。
技艺传承始终是他最大的牵挂。“如今肯静心学的年轻人还是太少。”他坦言。尽管如此,每当有人请教,他仍倾囊相授,坚信“竹编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这份坚持正是希望的源泉——于他而言,竹编不仅是日用品,更是祖辈智慧的沉淀。
日升月落,青山依旧。那沙沙作响的编织声,是龚厚友与岁月的对话,也是一位“守艺人”对传统手艺最执着的守护。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李忠波 通讯员潘志祥 蒙燕明)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