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阳暖照终南麓,笔墨情牵辋川秋。11月13日,以“诗画终南”为主题的长安区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活动,在蓝田辋川的山野溪林间正式启幕。30余位来自长安区美协的艺术家们,带着画具、怀着对自然的热忱,奔赴这片曾孕育王维“辋川别业”诗意的土地,以画笔对话山水,用创作解码地域文化。


名誉主席董晓光在活动现场感慨道:“辋川是王维笔下诗画的活态传承,今日我们以笔墨续写山水清音,既是对千年文脉的致敬,更是为终南气象注入当代艺术的生命力。愿此次写生能让传统与创新在画纸上共生共长。”


清晨的辋川还裹着山雾的余温,艺术家们便已集结在溪滩旁的开阔处——红色横幅“长安区美术家协会蓝田辋川写生活动”在晨光里格外醒目,合影时的笑谈与山间鸟鸣交织,瞬间让静谧的山谷漾起了创作的烟火气。待人群散开,有人寻了溪石旁的阴凉处支起画架,将湍流的溪水、斑驳的石滩纳入画纸;有人沿小径走入林间,以松枝为笔、以秋色为墨,在速写本上勾勒山峦的轮廓;更有几位画家围坐一处,一边铺展宣纸调弄颜料,一边交流着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如何转化为笔墨语言,从构图疏密到色彩层次,每一句探讨都浸着对艺术的较真。


从正午到日暮,辋川的光影在画纸上流转:浅绛色的山石叠着深绿的松林,澄澈的溪水晕开秋阳的暖黄,连偶然掠过的归鸟都成了画里的点睛之笔,画家们则更用明快的色彩捕捉瞬间:溪滩上反光的碎石、林间漏下的光斑,都成了他们笔下“新辋川”的鲜活注脚。


此次写生活动不仅是一次创作采风,更是长安区美协深耕地域文化的实践——辋川作为“诗画终南”文化带的核心节点,既承载着古典文人的精神栖居地,也藏着当代艺术创作的鲜活素材。活动中,艺术家们不仅完成了数十幅写生初稿,更围绕“终南山水的当代表达”展开现场研讨:有人提出“用写意笔法保留辋川的空灵”,有人建议“将现代构成融入传统山水”,思想的碰撞让写生不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双向赋能。


当夕阳为山峦镀上金边,艺术家们围坐在林间茶桌旁,翻看彼此的画稿:有的画里是“清泉石上流”的静谧,有的画里是“秋山入画来”的浓烈,每一幅作品都是辋川的“私人视角”,却又共同织就了终南山水的多元面貌。活动组织者长安区美协主席刘刚表示,后续这些写生作品将整理成册,并计划在长安区文化馆举办专题展览,让更多人通过画笔看见辋川的美、读懂终南的韵。


从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到今日的“画到山深处”,辋川的山水始终在滋养着艺术的生长。而长安区美协的这场写生,既是对传统诗意的当代回应,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生动“存档”——当笔墨与山水相逢,终南的气韵便有了新的承载,辋川的故事也将在画纸上继续生长。











(编辑整理:赵刚 / 审核:刘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