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存宝,笔名里砺,字子玉,号翰墨斋主,又号鲁班石人。1966年出生,甘肃省秦安县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现就职秦安职专,语文专业高级讲师。现为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毛泽东诗词书画艺术国际研究院艺术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书协会员,天水市青年书协会员,天水市牡丹书画院会员,秦安县书法家协会会员,秦安县可泉书画院理事。18岁学习书法,以篆隶楷行草(五体兼修)为宗旨,擅长魏碑楷书和行书,爱好隶书,涉猎篆书和草书,作品曾获得“冰雪情”全国师生书画摄影邀请展金奖,纪念《兰亭序》创作165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羲之艺术金奖,并授予“兰亭百杰”称号,作品编入《当代艺术家兰亭墨缘雅集》;纪念毛泽东诞辰114周年“世界华人大型诗书画摄影”大赛优秀奖,作品入编《中国红色艺术家诗书画摄影精品集》。



笔墨载道 五体融心——品李存宝书法艺术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历经三千余年薪火相传,早已超越“书写”的实用范畴,成为一门集笔法、墨法、章法于一体的视觉艺术。在当代书坛,有人专攻一体以求极致,有人则秉持“五体兼修”的理念,在诸体的相互滋养中探寻书法艺术的本质规律。李存宝先生便是后者中的佼佼者,他自十八岁投身书海,以篆隶楷行草五体兼修为宗旨,在碑帖之间沉潜数十载,尤以魏碑楷书与行书见长,隶书作伴闲情,篆书草书亦有涉猎,最终形成了骨力雄健、气息醇厚的艺术风貌,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十八岁,正是人生价值观与审美趣味初步成型的阶段,李存宝先生在此刻与书法结缘,并非一时兴起的消遣,而是将其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相较于孩童学书从描红入手的循序渐进,成年学书者往往面临着手部肌肉记忆固化与审美认知定型的双重挑战,但这也让他能够以更成熟的思维审视书法艺术的内核。他深知,书法之根在传统,若脱离历代经典碑帖的滋养,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他初入书坛便确立了“五体兼修”的路径,这种选择并非贪多求全的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书法艺术整体性的深刻认知——篆隶为书法之源头,其笔法中的中锋圆劲与结构中的对称均衡,是构建书法审美体系的基石;楷书为书法之骨架,其严谨的法度与规范的结字,是锤炼笔法精度与控笔能力的必经之路;行草为书法之神采,其灵动的笔势与连贯的气韵,是抒发情感与展现个性的重要载体。五体之间互为根基、相互生发,唯有通览诸体,方能触类旁通,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李存宝先生的书法创作中,魏碑楷书无疑是最具辨识度的核心载体。魏碑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统称,上承汉隶之古朴,下启唐楷之规范,兼具隶书的波磔意趣与楷书的方正体态,其笔法雄奇险峻,结构欹侧多变,蕴含着一种刚健豪迈的生命力。历代书家学魏碑者众,但多易陷入两种误区:一是过于追求刀刻的棱角分明,将笔墨写得生硬刻板,失却书法的笔意;二是刻意弱化魏碑的雄强之气,将其写得甜俗软媚,消解了其本质精神。李存宝先生则在碑与帖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他深知魏碑的魅力不仅在于“形”的刚猛,更在于“神”的沉雄,因此在临习阶段便下足了苦功。更深入剖析了其笔法渊源,将汉隶的中锋用笔融入魏碑的方折之中,使笔下的点画既有刀刻的力度感,又有笔墨的温润气。





观李存宝先生的魏碑楷书作品,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力透纸背”的笔力。他的楷书点画如坠石惊雷,横画起笔多藏锋逆入,行笔沉稳有力,收笔或顿挫凝重,或顺势出锋,尽显张力;竖画则如中流砥柱,挺拔刚劲,偶有曲笔亦如钢筋铁骨,暗藏弹性;撇捺笔画舒展开张,既有魏碑的雄阔之势,又蕴含隶书的波磔韵味,使整个字在方正之中多了几分灵动。在结字上,他摒弃了魏碑中过于欹侧的极端处理,而是在平正之中求变化,将字的重心稳稳托住,同时通过笔画的疏密对比与穿插避让,赋予字体以丰富的内在节奏。疏密之间形成鲜明对比,而整个字的重心略向左倾,又通过右侧长撇的伸展加以平衡,既保留了魏碑的险绝之趣,又不失楷书的端庄稳重。在章法布局上,他的魏碑作品多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排布方式,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当,整体气息雄浑开阔,如千军万马列阵而行,既井然有序,又气势磅礴。




如果说魏碑楷书是李存宝先生书法艺术的“骨”,那么行书便是其艺术风貌的“神”。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兼具楷书的规范明晰与草书的灵动奔放,是最能体现书家个性与情感的书体。李存宝先生的行书创作,同样植根于传统经典,他以“二王”体系为根基,深入临习《兰亭序》《圣教序》等经典帖学作品,体悟其笔法的精妙与气韵的连贯,同时将魏碑的刚健笔力融入其中,形成了“碑帖融合”的独特风格。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笔法叠加,而是将魏碑的骨力与帖学的韵味有机统一,使他的行书既有帖学的流转之美,又有碑学的沉雄之气,避免了帖学易失之软媚、碑学易失之生硬的弊端。





李存宝先生的行书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气韵生动”。他深谙行书的核心在于“连”与“断”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创作中既注重笔势的连贯呼应,又强调笔画的独立完整。其笔下的行书,笔锋游走如行云流水,笔画之间或实连如牵丝映带,或虚连如气脉相通,使整个字在动态之中保持着内在的稳定。如他书写的“云”字,上部笔画紧凑连贯,下部撇捺笔画则从容舒展,笔势从紧凑到开张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能看到笔墨在纸上流转的轨迹。在笔法运用上,他的行书兼具圆转与方折,圆转处如行云流水,温婉流畅;方折处如断金切玉,刚劲有力,两种笔法的交替使用,使作品的节奏变化丰富多样。在结字上,他的行书打破了楷书的严谨规范,根据笔势的需要灵活调整字体形态,或欹侧相生,或疏密变化,尽显自然之趣。如“风”字,他将上部笔画向左倾斜,下部笔画向右伸展,形成鲜明的欹侧对比,却在整体上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如风中劲草,虽摇曳多姿却根基稳固。



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是“书为心画”,即通过笔墨展现书家的品格与修养。李存宝先生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法,更在于其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人文精神。他的魏碑楷书,刚健雄强之中透着沉稳内敛,正如他为人处世的踏实稳重;他的行书,灵动奔放之中蕴含着理性克制,彰显着他张弛有度的人生智慧;他的隶书,古朴典雅之中带着温润平和,体现着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数十载笔墨耕耘,李存宝先生以十八岁的热忱投身书海,以五体兼修的执着锤炼技艺,最终在魏碑楷书与行书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当代书坛一位颇具实力的书家。对于李存宝先生而言,书法之路没有终点,他仍在碑帖之间不断探索,在笔墨之中不断精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他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他的书法作品必将愈发成熟,在当代书坛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