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美学家朱良志先生的新书《醴泉无源:朱良志讲谈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近期面世。一口气读完,回味甘之如饴,至少有三点感受。

朱良志
其一,话语轻松见新思。
本书虽不以学术著作为形式,但体现的是作者多年的学术沉淀与新思考。全书收录十三篇文章,主要是访谈和个别讲座的文字记录,从这些文章发表的时间看为近10年,其中2020年至今为11篇,但实际上,相关内容的思考、提炼与总结前后跨越近二十年。因主要是访谈形式,全书阅读起来令人感到轻松、亲切。而很多学术的闪光点散落在对谈的机锋里,俯仰之间,新思考随处可见。
其二,人文关怀出新意。
文人画问题是朱良志先生美学和艺术哲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他认为,文人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叫作“人文画”。人文画是一种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人文画不是文人所画的画,文人这个概念不是一种身份。文人画有两个核心,一是强调生命体验,二是超越形式。文人画不是一个画派,不是简单的某个时代的观念,它是中国传统艺术在中后期发展中的一条主脉,在今天依然有其生命力。

石涛 陶渊明诗意册页之一
他在书中说,文人艺术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在启迪人们从追求欲望过渡到约束欲望的情怀,从目的性追逐,变成爱护人生、爱护世界,跳出区域的视角,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关怀对待世界。
其三,中西美学汇新知。
在中国在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美学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针对学界有关中国有无美学的讨论,朱良志先生常说,不是中国有没有美学的问题,而是中国到底有什么样的美学。我们应从内在逻辑中把握中国美学的特点,不把中国美学当作论证西方美学的资料。

八大山人 安晚册之一
他说,今天研究文人画、文人艺术思潮,乃至文人意识,是在探讨艺术发展的方向,也是在探讨中西交汇融合中如何保持艺术的创造活力。
本书取名自古语“灵芝无根,醴泉无源。”意指“人人心里都有光,人的生命不是反光。”
作者强调,人要从自己内在生命中汲水,不要始终等待外在泉源来浇灌。
朱良志教授自青年时期发表第一篇文章,结下文字缘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目前他已出版了数十部著作,包括《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国美学十五讲》《南画十六观》《真水无香》《一花一世界》《四时之外》等很多部著作已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和艺术研究界的必读书,其美学思想影响广泛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