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新媒介,都对文化基因有一次新的呈现,覆盖游戏、影视、音乐、时尚等众多领域,让古老的文化以千姿百态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注入现代生活的毛细血管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玉洁 何问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留下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如何激活蕴藏其中的古老基因,化身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潮流?

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游客参观莫高窟复制洞窟第 276 窟壁画(2024 年 6 月 7 日摄) 郎兵兵摄 / 本刊
技术唤醒:在虚拟时空与千年洞窟相遇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飞”起来欣赏营造于1400多年前的莫高窟经典洞窟第285窟,成为游客参观过程中的独特记忆。
走进“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佩戴VR设备,游客便可“置身”于高精度立体还原的第285窟,“零距离”观赏千年壁画、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能有“飞”起来看洞窟的神奇体验。
挥舞左手,昏暗空间便被一盏明灯“点亮”。人似腾空而起,“飞”至洞窟顶部,原本需要抬头仰望的窟顶只需环顾便一览无余。高捧莲花的飞天、手敲连鼓的雷公、边飞行边降雨的雨神……仿佛触手可及。
莫高窟第285窟营建于西魏,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也是一座“万神殿”。壁画中,既有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和狄安娜,也有中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既有来自印度佛教的飞天,又有中国道教的羽人。
“敦煌是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流融汇的结晶。敦煌莫高窟中能反映多元文明融汇最经典的、教科书式的洞窟就是第285窟。”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说。
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开启了数字化尝试,文物保护理念与数字化技术逐步融合,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为可能。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工作,同时进行了212个洞窟的结构三维扫描,并制作了169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屏幕上呈现的壁画清晰度远超实地观赏,那些以往需攀梯细看的壁画细节,如今能轻松走向世界各地展出。
敦煌研究院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为第285窟赋予“数字生命”。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雷政广说,数字扫描、三维重建等技术,实现了对第285窟的1:1还原。游客能在演播厅拍摄一段身处虚拟场景中的视频,记录下“带得走”的敦煌记忆。这一展览还走向了美国、蒙古国等国家。
敦煌的数字化研究与工程技术已推广至我国9省(区、市)26处文化遗产,并走出国门承担海外文物保护项目,应用场景包括土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岩画等多元文化遗产。
用先进技术激活古老基因,已成为我国文博机构的共识。利用AR技术,永乐宫壁画中的故事“破壁而出”,与观众进行一场穿越数百年的文化对话;手机一扫,龙门石窟佛像被损部分在屏幕上“重生”,流失佛首与洞窟残存躯体实现“数字合璧”;在殷墟博物馆,激光投影在巨大的艺术甲骨造型上流转,“狼”“弓”“鼓”等甲骨文字形随光影变幻成鲜活场景……
在科技与文化的当代互动中,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再次彰显,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生动延续。
设计转译:让文物“活”成时代符号
长相呆萌、单腿站立的“绿马”毛绒玩偶,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顶流”。从玩偶到咖啡、冰箱贴、联名酸奶,乃至“绿马之家”主题空间,“绿马”已成系列。
“绿马”的原型是东汉时期青铜器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20世纪60年代,铜奔马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马儿如在空中飞驰,一足踏上飞鸟的刹那,飞鸟回首惊顾,静态的青铜器充满灵动之感。1983年,铜奔马形象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设计转译,让“国宝级”文物变成现象级文创。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成立于2015年,推出过文创产品数千件,2022年因“绿马”出圈。
团队成员吴小雨还记得那天讨论铜奔马时,她突然把注意力放在了马的正面:咧嘴歪笑的马儿一看就觉得很喜庆。“能不能还原这个表情,做个‘绿马’头套?”她的想法一下得到团队响应。
头套生产后,迅速冲上社交平台热搜。通体鲜亮的绿色、极具反差萌的“疯跑”表情,瞬间击中了当代年轻人追求个性、解压的心理。
团队放开手脚让“绿马”跳起体操,“丑萌玩偶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了文物与现实的距离,符合年轻人追求放松和标新立异的审美需求。”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负责人崔又心说。
团队于今年开发了“黑马”新系列。“我们希望能够把‘人人都是黑马’的寓意、‘绿马’的快乐精神,通过博物馆文创传递给每一个人。”崔又心说。
将文物蕴含的“活力基因”转译成流行的视觉语言和社交货币,已成为博物馆文创“破圈”的密码。
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销量破百万件、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破亿元;河南博物院自带“神秘感”的考古盲盒上线5天线上销售额超50万元……古老基因一旦找准现代表达,即爆发出惊人的传播力与商业价值。

游客在敦煌印局参观游览(2025 年 10 月 11 日摄) 范培珅摄 / 本刊
跨界叙事:构建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宇宙”
走进敦煌印局,数百个彩色沙瓶装置错落陈列,每个沙瓶的终端都连接一个敦煌文化主题的印章,图案有敦煌风光、藻井、建筑、手势等。游客每盖一次章,缤纷的沙漏就上下起伏、叮当作响。
敦煌工美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武海熙介绍,1900年,藏经洞出土了现存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金刚经》。此外,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古人的印章。他们以此为创意点,将废弃的自来水厂改造成了敦煌印局。
敦煌印局有7类600余种印章。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版画印、数字喷印、套章印等十余种印刷方式。套章印很受游客喜欢。通过4至7种不同颜色印章的搭配,可以呈现赭红、石绿等丰富的敦煌色彩。形形色色的印章还可拓在卷轴上,成为融合古典与现代的创意礼品。
“360行,行行+敦煌。”武海熙说,他们用文创思路激活厚重的敦煌文化,让敦煌更有吸引力。
打开“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来自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6处遗产地的448幅壁画、11116份素材和697号藏经洞经卷全都收录其中、开放下载,既可用于商用开发,也可用于个人研究。相关素材还进行了归类,如点开“动物”,老虎、斗鸡、飞鹤、白象、凤凰等各类壁画形象跃然眼前。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介绍,“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将文物数字化资源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相关素材与授权、支付、下载等各个环节都可“上链”存证,实现内容可追溯、可查证、可管控,有助于敦煌文化的规范流转。
在“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中,用户还能利用相关素材开展二次创作。打开共创作品,取材九色鹿创作出的立体形象、莫高窟九层楼的水彩作品等新意萌生。共创作品可成为新的数字资源供人使用。如有商用,创作者还可与版权方分享创作收益。“这丰富了素材内容,为利用数字资源的共创作品提供了传播和共享的平台,有利于构建良性创作生态。”丁晓宏说。
依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3万余字帛书数据发布“马王堆新汉隶字体”,基于3000余组汉代漆器、丝织品纹样构建汉代纹样数据库“马王堆纹样数字基因库”……跨界叙事,正让一个个文物、地理概念、专业研究领域,成为标准化、可利用、易传播的数字资产,构建起庞大的、无限延展的“文化IP”。
每一种新媒介,都对文化基因有一次新的呈现,覆盖游戏、影视、音乐、时尚等众多领域,让古老的文化以千姿百态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注入现代生活的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