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东营区中小学美术“共生课堂”建设研讨活动在东营区文华学校教育发展联盟落幕。东营区教研员程乐静,东营区文华学校教育发展联盟副校长刘淑芹,东营市教科院原初中室主任薄其峰,东营区全体美术教师出席活动。



上午,文华学校老师郭婷率先执教三年级课例《我们的表情》。她巧妙运用学生们的日常照片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捕捉“喜怒哀乐”时微妙的五官变化规律。学生们在观察与发现中,逐步掌握了人物表情的特征,并运用流畅的线描手法,创作出了一幅幅生动传神的自画像,课堂充满了探索与表达的乐趣。


随后,黄河中学老师孙新新执教的六年级《图必吉祥》带领师生走进了剪纸的艺术世界。孙新新从剪纸艺术的“前世今生”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阴刻、阳刻及阴阳结合的技法,并对比分析了南北方剪纸的不同风格与地域文化内涵。课程最后,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传统剪纸纹样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独具匠心的剪纸纸袋,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精髓。


课例展示后,东营区教研室老师程乐静结合两节课例作了题为《“共生理念”下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她从当前教学现状出发,剖析了新时代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要摒弃单一教学模式,关注学生个性与创造力培养。她提出,要通过整合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搭建和谐师生关系、创新学习方法与评价机制等路径,真正构建起师生共学、共研、共成长的“共生课堂”,为全区美术、书法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


下午,东营区瀚文小学老师王萌率先带来的课例《亻部彳部》,她把修复“事好行但”引入课堂,精准结合汉字“亻”与“彳”的部首特性,实现“汉字文化”与“美术表达”的深度共生,学生既能清晰区分两部首字义,又能通过书法形式将部首意象转化为视觉作品,文化认知与美术技能同步提升。并兼顾学生对“亻”“彳”部首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度,通过“作品解读+部首运用”的双重评价,契合“共生课堂”的核心理念。


胜利第一初级中学老师燕长兴执教《木字底》,以一棵小树为原型,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书法方式呈现出来,从甲骨文的图像象形到树枝、树干的逐渐规范,化弧为直形成楷书化字体。引导学生发现“木字底”的核心文化内涵——“托举、稳固、扎根”,通过楷书和行楷进行对比,理清主次、线条粗细、方向、疏密、位置等关系,感受书法的文化魅力。



此次活动为全区美术、书法教师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不仅深化了对“共生课堂”理念的理解,更提升了大家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认识,研讨促深思,深化了教师们对“共生课堂”内涵的理解,为东营区美术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吴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