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南京秋意初显,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迎来一位特殊的“学生”——来自葡萄牙维亚纳堡当地医院的玛利亚·伊莎贝尔医生。这位消化科医生,因所在医院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技术相对薄弱,主动申请跨越欧亚大陆,赴中国“取经”。她的到来,不仅是一次技术的求索,更成为中葡医学技术交流的生动注脚。

从维亚纳堡到南京:一场跨越万里的技术求索
ESD技术,被誉为消化内镜领域的“微创手术明珠”,要求医生以毫米级的精度剥离早期癌变组织,既能根治疾病,又能最大程度保留器官功能。这项技术对医生的稳定性、耐心和空间感知力提出了极致要求,是名副其实的“毫厘艺术”。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作为国内该领域的标杆之一,以其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病例资源享誉业界。玛利亚医生正是慕名而来,她坦言:“我们医院的消化道肿瘤诊疗多依赖传统方法,此前进行的内镜切除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并且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而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声誉卓著,尤其是凌亭生教授团队在ESD领域的斐然成绩,让我坚信这里能学到最前沿的技术。”
经葡萄牙当地医学机构推荐,玛利亚的进修申请迅速得到回应。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凌亭生教授为其量身定制了“阶梯式”培训计划:首先熟悉内镜中心环境与基础理论,其次掌握内镜诊断与分型技术,然后重点突破ESD操作与并发症处理……这种“理论-模拟-实操”三位一体的模式,让玛利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观察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细节决定高度:中国内镜技术的“匠人精神”
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玛利亚体验到了与葡萄牙截然不同的医学理念。“在葡萄牙,我们更关注手术的最终完成度;而这里,医生们会反复讨论如何让操作更精准、更安全。”她举例道,在一次胃早癌ESD手术中,主刀医生为选择最佳切割角度,暂停手术与团队讨论了几分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刻理解了‘技术即艺术’的含义。”
截至目前,玛利亚在消化内镜中心已系统学习了内镜精细诊断技术;掌握了内镜下的分型,比如pit pattern分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木村-竹本分型;并掌握了STER(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EFR(内镜全层切除术)等高阶技术以及“COOK套扎器”等器械的使用,大幅提升了手术效率。“在葡萄牙,我们使用的器械功能单一,而这里的工具设计充满巧思,能精准适应不同解剖位置。”玛利亚赞叹道。
暖心团队与开放文化:医学无国界的生动实践
“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被团队的热情感染。”玛利亚在培训期间深切感受到消化内镜中心的“暖心”氛围,“团队成员很贴心,对待进修医生耐心细致,倾囊相授。”从凌亭生教授手把手指导器操作细节,到护士长耐心讲解术后护理要点,再到年轻医生们主动分享临床案例,内镜中心的包容与开放让她倍感温暖。“有一次我切穿了肌层,大家非但没有责备,反而一起讨论如何操作才能防止类似情况发生,这种‘共同成长’的氛围非常珍贵。”
这种文化背后,是江苏省中医院“中医为龙头,西医为拳头”的发展理念。凌亭生教授强调:“作为中医院,我们既要坚守中医特色,也要在西医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向国际同行推广ESD技术,既是技术输出,更是医学人文的交流。”
从学习到推广:玛利亚的“中国方案”
10月底,玛利亚结束进修返回葡萄牙。她计划回国后在ESD领域继续开展科研与临床实践,待技术娴熟后,将逐步在本院推广ESD治疗,为当地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案。“我会把在江苏省中医院学到的‘细节管理’理念带回去,让我们的手术更安全、更高效。”
万里山海,一“镜”相连。当玛利亚带着厚厚的学习笔记和满腔热情踏上归途,她带回了技术火种,留下了一座跨越大陆的友谊之桥。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故事,正是中国医疗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缩影。在这里,一台内镜连接着东西方医学智慧,一次手术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而一位葡萄牙医生的“中国行”,正为全球消化道早癌防治写下新的注脚。
正如凌亭生教授所言:“医学的终极目标是消除病痛,而技术的传播能让更多人受益。我们愿意做那道光,照亮更多生命的隧道。”
通讯员 葛玉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