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家 “王麻子刀剪” 老字号,始创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由北京宣武门外刀剪杂货铺王姓掌柜(因面部麻斑得名)创立锻造的产品因其质量上乘,在坊间小有名气。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王麻子刀剪货品已人尽皆知。至此,他的柜上不再制作剪刀,全靠从民间剪刀作坊趸购。为保征质量,掌柜亲自下去选货,坚持以"三看"、"两试"进行验收。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凡经不起三看、两试的一律不收。只有上品才能拿到门市柜台上去卖,所以这个杂货铺的剪刀以质量好而远近闻名,不论本市和外地的都慕名而来选购。人们都称这个货铺为"王麻子刀剪铺"。
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潘荣陛著《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中记述:“帝京品物,擅天下以无双……王麻子,西铁锉三代钢针……”可以看出“王麻子”除刀剪,连钢针也美名在外。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王麻子后人在北京宣外大街135号店铺挂出了“三代王麻子”、“货真价实、言无二价”的招牌,王麻子刀剪由此更广为人知。
民国五年(1916年),王麻子在技术革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款剪刀应运而生。因其刀剪通体乌黑,刀刃锋利,在全国各地广受好评,被群众誉为“黑老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王麻子从一家刀剪手工作坊发展到70家,从业人员达到300人。
民国后,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北京很多地方出现了"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等招牌,以假乱真争取顾客,结果多数冒充店铺立足的时间都不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东便门至天坛一带仍有二十多家手工刀剪作坊继续为王麻子刀剪铺加工。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整合小作坊,正式成立王麻子刀剪厂……
近见得一张1913年标注为“中国 北京”的老照片(图1)。

从北京的“箭楼”和胡同口的“过街楼”,可以确定为北京前门外珠宝市,大栅栏迆北(图2. 北京前门外局部地图。王麻子店铺位置大致在红圈处)。

图1中临街商幌可辩:王麻子刀剪锥子鞋针老店。(图3. 图4. 图1局部图),商幌画有出售的商品,种类挺多。


北京有句歇后语:上鞋不使锥子 一 针好 (真好),鞋针或许是对针质量好的最好注释。
由于无珠宝市王麻子刀剪店的史料记载, 是否是“冒充王麻子”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