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特朗普从亚洲行结束后回到美国,接受了《60分钟》节目的专访,而他在这次访谈中的言辞令人意外。长期以来,特朗普以强硬的姿态对待中国,不仅在贸易问题上多次加征关税,还大肆宣传美国的“优势”,而中国则是那个“挑战者”。然而,这次特朗普的态度突然发生了明显转变,他不仅公开反思自己对华关税政策的“不理性”,还首次回应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合作模式,强调中美应通过合作而非排斥来增强彼此的力量。
“我们或许有些非理性”——这是特朗普在采访中对自己过去的关税政策所做的反思。这个表态,不仅对外界展示了特朗普的“自省”,更让人看到了他在全球复杂竞争格局中的务实转变。过去近两年,特朗普将中国视为“贸易敌人”,单方面加征关税,特别是在贸易战中不断提升关税幅度,以此来对中国施压。然而,这些措施并未如他所愿,反而让美国自身在贸易上遭遇了严重的反制。

编辑
在特朗普的言辞中,他曾承认在处理贸易争端时,“我们可能做得不够理性”。当然,他依旧没有完全承认美国在这场关税战中的错误,只是将责任部分归咎于中国,但不管怎样,这是特朗普首次在公开场合对自己的政策做出反思。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反思”并未触及中国的反制措施本身,而是他自己对美国的策略过于激烈和非理性的评估。
特朗普的话:“我们和其他国家一样,对他们来说也是威胁。你说的很多事情,我们也对他们做过。”这种坦率和“不避重就轻”的态度,展示了特朗普作为一个商人的务实特质。他意识到单纯依靠“贸易制裁”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拖慢美国自己的经济复苏步伐。
与过去特朗普对中美贸易关系的“一边倒”不同,中国提出的“互利共赢”模式在这次会谈中得到了特朗普的正面回应。特朗普首次在公众场合表示,“通过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将其排挤出局,我们可以变得更壮大、更好、更强。”这句话的背后,反映了特朗普对中美两国间相互依存的现实情况的深刻认识。
中国的“互利共赢”理念并非空穴来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道路,而非与世界其他国家对立。特朗普的这一表态,实际上是对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外交舞台上姿态的认可。尽管特朗普并未完全接受“中美一体化”这一战略,但他至少在言辞上表示出了对这种合作模式的开放性。

编辑
中方的回应:“中国的发展与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目标并不矛盾,两国可以在不同领域找到合作的空间。”中方一贯强调的“合作共赢”并没有因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而改变,而是通过务实的态度与美国在全球竞争中寻找到更多的共识。
这一突然的变化不仅仅是特朗普个人心态的调整,更是美国在面对国际和国内危机时不得不作出的选择。特朗普在专访中提到,美国的内政正面临困境,尤其是在“政府停摆”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他对美国经济下行的担忧显而易见。特别是超过4200万美国民众面临“断粮”危机,加之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现实,特朗普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对抗政策无法带领美国走出困境。
贝森特的表态进一步揭示了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中国在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得我们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必须更加谨慎”。这种立场变化,意味着美国在某些关键领域已经放弃了单纯的“脱钩”思维,开始寻求务实的合作,以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风险。
尽管特朗普的表态在言辞上有所“软化”,但美国对中国的竞争态度依然未变。特朗普在同一场访谈中明确表示,美国不会让中国在尖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方面取得优势。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提到,稀土资源的控制问题依然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博弈焦点。这些表态表明,特朗普与美国政府仍然视中美之间的竞争为战略性挑战。

编辑
尽管如此,美国已经无法忽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如特朗普所言,“我们都在彼此关注,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国际博弈中,中美之间的互动必定不再是单纯的对抗,而是需要在竞争中找到平衡,在合作中强化彼此的优势。
特朗普的这次转变,不仅仅是他个人政治风格的变化,也反映了美国面对复杂国际形势时对自身战略的重新审视。过去的“单边主义”和“极限施压”策略,已逐渐显现出其不可持续性。面对中国的强大经济实力和全球领导力,美国不得不承认,合作才是长远之计。
特朗普的“自我检讨”和对中国“互利共赢”模式的初步认同,或许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尽管两国之间依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尤其在技术和资源领域,但如何在这一竞争关系中找到合作的空间,将是未来中美外交政策的核心问题。而对于特朗普而言,这种务实的合作态度,也许将成为他未来执政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