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呼和浩特11月5日电 (记者 齐浩男)冬日的呼和浩特,寒意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产业热流。近日,“强信心 促发展——全媒体看首府”采访团的视野,聚焦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系列“硬核”产业图景。这里没有传统制造的轰鸣,唯有新材料、新能源与生物医药在静谧中蓄势迸发,勾勒出一幅以“新质生产力”为底色的发展画卷。

建通集团生物制造谷项目建设现场。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地块上,由建通集团负责工程管理的项目已初具规模。工程管理部副部长梁瑞军介绍,这个为中国农科院顶尖科研团队打造的创新平台,正以“冲刺速度”推进。“外部结构已全部完成,室内装修超过80%,当前核心任务是洁净区的建设。”一切进度都瞄准了两个关键节点:11月底工艺设备全线运转,12月底完成调试验证。这座总投资1.9亿元的“产业新巢”,正静候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为其实现产值突破保驾护航。
全新的“掌金基地”内,化合积电总经理张星向记者介绍了了一片“未来之光”——一块晶莹如钻石的金刚石衬底材料。“它是芯片的‘终极散热管家’,能让AI、GPU在更高性能下稳定狂奔。”随着AI智能爆发式增长,这种新材料迎来了黄金窗口期。
谈及落户青城,张星直言是“优势的完美契合”。“呼和浩特的绿色电力成本,让我们在追求‘大尺寸、高质量’的同时,具备了‘低成本’的绝对竞争力。”在这座近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里,规划中的数百条产线即将开足马力,让一颗颗“钻石芯”服务全球高端制造业。

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人民网记者 齐浩男摄
高精尖产业的星辰大海,需要稳定的绿色能源作为底座。作为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其研发的“金刚石铜”高导热材料,同样为解决尖端设备的散热难题提供了“青城方案”。
从建通集团打造的“创新苗圃”,到化合积电量产的“钻石芯”,再到中电储能构筑的“绿色盾牌”,以及生物智造谷内蓬勃发展的生命科技产业集群——呼和浩特正以清晰的产业脉络、坚实的绿色支撑和澎湃的发展信心,向世界证明,这座北疆首府,不仅是生态宜居的“草原明珠”,更是角逐未来的“新质生产力”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