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线要轻,手要握紧,蝴蝶翅膀才会活起来。”在黔东南州三穗县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杜娟正俯身指导着一群年轻访客。她手中竹丝翻飞,一片蝴蝶翅膀渐显灵动。今年,像这样的非遗研学已接待超1000人次,曾经面临传承困境的竹编技艺,如今正成为年轻人体验传统工艺的热门选择。
三穗县界牌村拥有万亩竹林,竹编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但十年前,这门手艺却面临严峻挑战。“编一个竹篮要一整天,只能卖十几元,连材料成本都难收回。”杨杜娟回忆道。
传统竹编工艺复杂,从选竹、锯竹、刮青到分块,仅将竹子处理为可用材料就需15道工序,后续编织更需根据产品需求采用不同技法,工艺复杂、耗时漫长。
面对传承困境,2014年,杨杜娟返乡创业,从最开始的农用产品转向生活美学领域,陆续开发的竹编产品有家具、包包、杯具等百余种竹编产品。
今年更是在“小而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提取苗家蝴蝶妈妈图腾设计胸针主体,借鉴侗族建筑榫卯结构固定耳坠,甚至将银饰錾刻工艺融入竹编。这些单价25至100元的文创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复购率激增,单件作品时薪从5元跃升至50元。
“现在一小时编的饰品能卖上百元,全是订单生产。”杨杜娟笑道,亲民价位让竹编从陈列品变成了可佩戴的时尚单品。竹编制作的胸针、耳环、发簪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远销国内外市场。
除了产品创新,杨杜娟更注重技艺传承。她每周深入当地中小学授课,让竹编技艺在青少年心中扎下根脉。
十一年间,杨杜娟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带动超5000人就业,获得7项专利,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第九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如今在她的工坊里,竹丝依然飞舞,但编织的不再只是容器,是年轻人对文化的自信。杨杜娟坚守证明:非遗最美的传承,是既守得住古老的魂,又唱得出时代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