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星空中,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骏马,无疑是一颗最为璀璨、最深入人心的明星。他所创作的骏马,超越了动物的自然形态,升华为一种昂扬不屈、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骏马图》四条屏,作为其马题材作品的集大成式展现,更是将这种精神气韵推向了极致。这组作品不仅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更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理想与情感寄托,在艺术市场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 历史背景:民族危难中的精神呐喊
徐悲鸿的骏马图大多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是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全民族奋起抗战的艰苦岁月。国家的危难、民族的命运,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主题与情感基调。
在这样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徐悲鸿的马不再仅仅是文人笔下的闲情逸致,而是被赋予了全新的、强烈的时代精神。他笔下的马,或昂首屹立,或驰骋奔腾,无一不充满力量、斗志与自信。这些马是“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战士,是承载着民族希望、奔向光明的使者。通过骏马的形象,徐悲鸿旨在唤醒国人的斗志,鼓舞同胞的士气,表达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四条屏的形式,通过不同姿态、不同场景的组合,将这种精神意象序列化、立体化,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宏大的精神叙事。

二、 画家其人:融贯中西的艺术革新者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早年留学欧洲,深入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绘画技巧,尤其精通素描与解剖。归国后,他矢志于中国画的改革,旗帜鲜明地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将西方绘画的科学造型观念与中国画的笔墨意蕴完美地结合起来。具体到画马上,他反对传统中国画中一些概念化、符号化的马匹形态,坚持对真马进行大量的写生,研究其骨骼结构、肌肉走向和解剖关系。正是这种科学的观察与训练,使得他笔下的马在造型上无比精准、健硕有力,充满了真实的体积感和力量感。同时,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将中国画以线造型、讲究笔墨情趣的美学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中西合璧”的艺术理念,在他的骏马图中得到了最成功的实践。
三、 作画手法与艺术特色:形神兼备的笔墨交响
徐悲鸿《骏马图》四条屏在作画手法上,集中体现了其融汇中西的艺术革新思想。

四、 收藏价值与升值空间分析
徐悲鸿的《骏马图》四条屏,在艺术收藏领域是公认的顶级珍品,其价值建立在坚实而多元的基础之上。
结语
徐悲鸿的《骏马图》四条屏,是一曲用笔墨谱写的英雄乐章,是一组凝聚了时代精神与个人才情的艺术丰碑。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中西绘画技法完美融合所产生的形式美感,更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奔涌在血脉中的、不屈不挠的民族魂。收藏这样一套作品,不仅仅是拥有了一份珍贵的艺术资产,更是与一段激昂的历史、一种崇高的精神建立了联结。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永恒的艺术魅力,注定将穿越时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