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就差一个置顶星标
2025年10月29日下午,“历史写作与编辑素养:郭志坤历史人物传记系列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成功举行。本次座谈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上海社科中心、上海市编辑学会、上海书店出版社、申元书院共同承办。会议以出版家、历史学家郭志坤先生新近推出的《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永乐帝大传》三部历史人物传记为契机,围绕“历史写作与编辑素养”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并举行新书赠阅仪式。
红笔改稿,墨笔著书,在上海出版界,当过记者,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郭志坤是被公认的学者型出版人。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开始撰写《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并于今年完成出版《永乐帝大传》。三部著作合璧,以扎实的史料、严谨的笔触与辩证的视角,重新审视秦始皇、隋炀帝、永乐帝三位颇具争议的帝王,为读者打开理解历史人物与时代价值的新窗口。
《永乐帝大传(上下册)》
《隋炀帝大传》
《秦始皇大传》
郭志坤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阚宁辉,上海市编辑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王焰,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申元书院院长郭志坤,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文史馆馆员熊月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张剑光,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海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王进锋,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卫东,文汇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周伯军,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孙瑜等。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主持会议。
王为松表示,郭志坤先生是一名杰出的学者型编辑,四十年来先后完成了《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永乐帝大传》三部宏大的写作工程,他写作风格流畅、持论公允,在“稽考·还原·析论”这三个环节中,以“析论”最见其特色与功力。郭先生的历史人物传记系列既为当代历史写作提供了启示与借鉴,也突显了编辑的专业学术素养对出版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三本传记的作者,郭志坤谈到他早在1971年就有了创作“三大传”的最初想法,当时他就确立了“书写对象对中国统一有重大贡献、须留下历史文化遗产”等标准。此外,他还回忆了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克服时间与史料两大难题:一方面善用编辑工作之余,每日零碎的“六小时”进行高效写作;另一方面从浩瀚文献中梳理脉络,例如从荀子入手弄清秦始皇思想的来龙去脉,利用《奉天靖难记》来解读朱棣的军事才能,发掘隋炀帝系统保护典籍的独特贡献。他将“普及中华文化”视为使命,致力于让史学著作实现学术价值与大众阅读的有机统一。
温泽远表示,郭志坤先生所写的“三大传”既系统梳理三位帝王在制度创建、国家统一与文化发展上的贡献,也不回避其争议,为重新认识历史人物提供了新视角。这套著作以扎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和清晰的析论,实现了专业研究与大众阅读的平衡,其成功实践对当代历史普及写作具有重要示范价值。期待未来有更多优秀的历史著作,有更多编辑同仁坚守专业初心,共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贡献力量。
孙瑜回顾了三部大传的出版历程。《秦始皇大传》与《隋炀帝大传》多年前出版后就深受读者欢迎,此次两书重版,与首次出版的《永乐帝大传》在2025年上海书展集合亮相后再次受到了广泛关注。孙瑜指出,郭先生对中国历史研究与传播的持久热情,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与惜时,坚持钻研、提出新见的学术精神以及其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韧性都值得后辈学习。
熊月之谈到,此三本传记具备大题目、大视野、大手笔三大特点。“三帝大传”聚焦秦、隋、明三个“别开生面的新时代”的关键帝王,选题本身具有重大意义。郭志坤著作的根基在于严谨的史学功底。著作选取秦始皇、隋炀帝、明成祖三位开创时代、制度影响深远的争议帝王,以人物串联秦、隋、明三朝,勾勒中国古代历史脉络与制度沿革。三部大传体现出“学术通俗化”的整合能力,其价值不仅在于为秦始皇、隋炀帝、明成祖三位争议极大的皇帝,提供了更具象、更丰满的历史画像,更在于通过人物与时代的互动,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深层逻辑、制度变革的经验教训与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
张海英指出,传记所选三位帝王均存有一定的争论,尤其隋炀帝历来被视为骄奢淫逸的代表,但书中以“隋民不堪其害,唐民尽享其利”及“其罪也彰,其功也卓”精准概括其复杂历史地位。她认为书中“稽考·还原·析论”的治史方法十分值得赞赏,该著作既做到史料扎实、娓娓道来,又兼具可读性与思辨深度,不仅为教学提供丰富素材,更在史识与史观上带来深刻启迪。
张剑光着重谈到《隋炀帝大传》一书,认为该书通过扎实史料和独立思考,全面评判隋炀帝的功过。书中不仅系统梳理了炀帝在军事、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就,还对巡游、开凿运河等争议问题提出新解,突破传统史观,还原了一位被长期扭曲的帝王形象。他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著作兼具学术严谨与观点创新,为隋炀帝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王进锋分析郭先生著作畅销30年的现象时,归纳出几个关键因素。首先,书中运用了详实的史料支撑,尤其注重吸收近年来的出土文献材料。其次,作者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展开叙述,将学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这三部传记对大学通识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引导本科生透过具体历史细节深化对历史脉络的理解,同时也启发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注重选题的新颖性和历史书写的趣味性。
王焰用“首先是史书,其次有很强的阅读感”来概括她对《永乐帝大传》的阅读体验。在她看来,这本书既是一部严谨的史著,又具有流畅的文笔和文学感染力,使她的史观也有所改变,“让大家能够辩证地看待一些问题”,比如对永乐帝成就与代价的重新思考。王焰进一步提出了“学者型编辑”的培养问题。她认为,编辑们需要像郭先生这样的大家来指导和引领,编辑与学界间需要加强交流。她建议通过前辈授课、跨学界合作等方式,提升编辑学术素养,从而延续老一代编辑的学者化传统。
王卫东从自己的职业经历出发,总结出“循循善诱”和“压担子”的宝贵经验。他谈到“三大传”带给他的启迪:“一代伟人能够留下来的,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制度创举。”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不应简单地“贴标签”,其背后是回应时代需求的政治、经济与制度创新,如大运河带来的经济命脉价值,科举制背后的管理体系变革。他建议趁热打铁推出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可借鉴的出版物。
在周伯军看来,郭志坤先生以“三大传”将国家治理、善治、良治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叙事,不仅为出版行业树立了高标杆,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怎样做出版人”这一问题。在阅读感受上,他强调“笔下有感情,好的历史著作一定是有文学性”。更重要的是,他点明郭先生选择这三位历史人物进行书写的深层用意,在于回应“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该如何善治”这一时代命题,从而使历史写作展现出鲜明的现实关怀与时代价值。
阚宁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作为出版界的老前辈,郭先生是专家型、学者型编辑的代表......他不仅能做大书,也能为大众写书”。就“大题目”“大视野”“大手笔”的创作方法,阚宁辉进一步谈到,“大题目”彰显了出版家的选题智慧与格局;“大视野”体现了史学家以史为鉴的学术格局,通过评析争议人物为当下提供镜鉴;“大手笔”是著作家的叙事格局。
会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文汇出版社、上海社科中心、申元书院等单位接受“帝王大传”系列图书赠书。
【转自上海书店】
*部分材料综合自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光启书局有限公司
上海《理财周刊》社有限公司
以专业学术打造品牌
以社会责任引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