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金城 ,号明觉居士,自号觉迟老人。男, 1948年10月生人,祖籍河北省泊头市,河北大学中文专科毕业。现为中国国家书画院理事,中国书法美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海内外名人名企交流协会艺术顾问,红旗飘飘书画院河北分院名誉院长,河北省残疾人创业基金会顾问,河北省直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原河北省政府法制局副局长。
自幼爱好书法,初从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入手学习书法,打下扎实的楷书功底。此后,真、草、篆、隶广为涉猎。1992年开始专习隶书,先后师从张守中、王祥之先生,从史晨碑、乙瑛碑入手广临汉隶法帖,在研习张迁碑、好大王碑、伊秉绶法书上下功夫尤甚。近年来又勤习古中山篆,用中山篆笔意创作的作品亦颇见功力。几十年来与翰墨结缘,笔耕不辍,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端庄古雅、拙朴厚重的书法风格。其书法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书法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多家报刋媒体上发表,并多次参加在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省(市)美术馆、博物馆等地举办的全国、全省大型书画展览活动,并多次获奖。其作品被上百部国家和省内外书法专著收录,并被国家、省、市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多家单位以及书法爱好者收藏。



笔蕴人文承古意,墨含风骨启新程
—— 鲁金城书法艺术评析
步入鲁金城先生的书法世界,宛如踏入一方浸满人文温度的精神园地。他的每幅作品绝非笔墨堆砌,而是人文精神的鲜活注脚:墨痕在宣纸上的游走,藏着对生活烟火的感知、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有对人性本真的思索,让书法超越技艺,成为精神的载体。




先生笔力苍劲的线条,似坚毅行者在岁月中笃定前行。起笔沉稳、行笔顿挫、收笔利落,皆是坚韧精神的具象;精妙布局又如和谐社会架构,笔画呼应、疏密有致,透着 “和而不同、共生共荣” 的人文追求。他以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 为圭臬,探寻与自身契合的内在精神,终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用笔或酣畅如泉、或内敛藏锋,格调清新高雅,端庄中含飘逸,古拙里显华美,每幅作品皆有生命流转。





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不将书法束之高阁,而是把生活气息揉进墨香。日常温情、奋斗希望,皆凝于笔画 —— 横画藏晨起朝阳,竖笔裹夜行星光。这份扎根烟火的创作,让书法有了温度,不再遥不可及,而是饱含对大众的关怀,观者总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故事。
艺术品格映照着人格风骨。鲁金城先生豁达宽厚,君子风范尽显,这份温润早已融入书法:作品既有严谨务实的风骨,不张扬、不潦草;又含灵动生机,如春风拂柳、清泉映月,规整中见变化。细品其字,浩然之气游走其间:刚劲处如青松傲雪,显铮铮铁骨;柔美处似春柳扶风,藏百折不挠。单字如孤峰庄重,连字似群峰呼应,整幅又如山水画卷,瀑布激雪、幽潭映天,墨韵神韵交织,引人沉醉。






其隶书创作尤为称道。深植汉隶正典气象,蚕头燕尾藏古雅,却不拘古法,融入健朗时代风范。通幅笔墨平和舒展,无俗笔粗鄙、无刻意标新,笔触典雅、笔线交融,字字圆盈见方劲,堪称正雅典范。


创作中,先生契合 “气韵生动、天人合一” 的东方美学。笔墨突破纸张局限,与天地精神往来:笔画浓淡呼应四季,结构开合暗合节律,字里行间藏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和谐的向往。这份跨越时空的人文精神,为书法领域注入温暖力量,让观者在赏美时,获精神滋养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