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张晓东,斋号兼居、谦堂、坤艮堂等,1964年8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后旗。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经济学学士。一级美术师,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古文字书法创作和研究。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媒体联谊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主席团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总编室主任,《中国艺术时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
作品鉴赏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甲骨文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中华古文字传承创新工程被中宣部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该书正是甲骨文传承的有益尝试。
哲人遗隽语 甲骨记鸿词
张晓东先生的《当惊世界殊——甲骨文书毛泽东诗词作品集》即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付梓,索序于我。看过他的书稿和作品集后,我觉得有必要为其新书稍加推介,聊为喤引。
此作品集收录了张晓东先生用甲骨文书写的毛主席诗词作品共68幅,后附创作随笔两篇和通假字等汉语拼音索引。我虽然对书法属于外行,但还是能从其作品中得到艺术享受。张晓东先生用甲骨文书写毛泽东诗词的作品,首先是字形书写准确,字形都来自目前代表学界最新成果的工具书;其次是甲骨文没有的字采用通假和借用的方法,这些通假和借用大都符合文字结构理据。甲骨文因字头数少,在书法创作时很受限制,面对这一困境,书法界一向有两种态度和抉择:一种是坚持用甲骨文已有的字形书写,拒绝用通假和借用的方法;一种是抱着通达的态度,在遇到甲骨文没有的字时,采用通假或借用的方法。我是赞同后一种态度和抉择的,因为首先通假是中国早期文字书写时常用的手段,在甲骨文中就时常使用,我们后世书写甲骨文偶尔采用通假的方法,其实是延用古人的习惯,是符合文字书写规律的;其次是如果甲骨文没有的字,利用后世譬如金文的形体以甲骨文的笔意写出,当然也是可行的。总之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宜抱着通达的态度,手段要服从目的,不能胶柱鼓瑟,否则利用甲骨文进行创作就会缩手缩脚,左右支绌。关于利用甲骨文进行创作时采用通假或借用的方法,张晓东先生有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在书后所附《甲骨文书法创作中字书中未见字的处理方法》一文中有充分的论述,读者可以参看。

甲骨文节书《说文解字序》180cmx89cm 2023年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记录了先民的历史文化,呈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智慧源泉,同时还是书画同源的证明,是当今书法创作需要追溯的根本和取法的典范。随着地下出土的早期文字的不断涌现和党和国家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研究甲骨文和书写甲骨文不光成为学术界和书法界工作和创作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亟需向社会和大众宣传推广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如何对甲骨文加以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甲骨文研究者和书写者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当惊世界殊——甲骨文书毛泽东诗词作品集》一书就是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产生的。利用甲骨文书写伟人诗词,可以说是非常好的选题,以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书写伟人诗词中的隽言警句,可谓是“形质并美,表里兼优”。通观张晓东先生利用甲骨文书写毛主席诗词的作品,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古为今用,熔铸古今的成功尝试,值得向读者推荐。

甲骨文书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06cmx32cm 2022年1 月
张晓东先生出生于内蒙古,生就豪放的性格,但书法创作中却能将豪放与细腻加以充分结合,粗中有细,刚挺中不乏婉约。这次利用甲骨文书写毛主席诗词,可以说是他艺术创作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相信他一定能够在此标志和时间节点上重新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砥砺奋发,越走越远,再创辉煌。
刘钊
2023年10月于上海书馨公寓索然居

甲骨文书毛泽东《七律到韶山》69cmx69cm 2022年

甲骨文书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138cmx68cm 2022年6月

篆书日上月来竖幅 180cmx40cm 2018年
《当惊世界殊——甲骨文书毛泽东诗词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