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能登上皇位,可以说经历了千难万险,击败了原太子胤礽、八阿哥胤禩等一众对手,最终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他的这些兄弟中,老八无疑是他最痛恨的。八阿哥胤禩,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于紫禁城,其母为郭络罗氏。

他17岁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而且他深得康熙信任,不仅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还署理内务府总管等。一废太子时,群臣都支持胤禩,这也让康熙帝察觉到胤禩结党营私之嫌,从此不再信任他。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胤禩挑选了两只上等的海东青派人送予康熙,可没想到它们到了康熙手里时却变成了死鹰,从此父子算是决裂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玄烨驾崩,雍正上位。为稳定人心,他进封胤禩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见时机成熟,雍正削胤禩王爵,圈禁,并改名为“阿其那”,同年死于禁所。
很多人都认为八阿哥是一个有野心、有权谋的政治家,却忽视了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他同时也是康熙诸子中文采、书法、骑射最顶级的几位,丝毫不逊于雍正。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清代皇子每日需临写《千字文》《百家姓》,必修赵孟頫《洛神赋》、董其昌《三世诰命卷》等帖。

胤禩6岁起随翰林院编修学习书法,其小楷以赵孟頫为宗,追求“用笔圆润、结字端正”,如赵体横画收笔略带弧度,竖画中锋直下。康熙本人偏爱董其昌,宫廷收藏董氏墨迹甚多,胤禩作为皇子,行书吸收董氏“淡墨疏朗、笔断意连”的意趣,“以虚为实、以简驭繁”的结字法。

胤禩参与宫廷金石鉴赏,其楷书或偶见方笔起收,为严谨的帖学体系注入细微变化。横画多取平势,起笔轻按,收笔圆润,竖画挺直但不僵硬,中段略粗以显筋骨,避免馆阁体的板滞。行书笔意连贯,转折处多用圆转,略作顿挫后平缓出锋。

小楷中宫宽绰,少了欧体的险峻,多了赵体的宽博。行书欹侧有度,整体仍以平正为主,避免“狂怪”。作为政治人物,其书法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清代宫廷严谨的帖学训练、规范的书写范式,取法上恪守帖学正脉,笔画间尽显皇家规范,结字中蕴含贵胄气质,却因政治斗争淹没于历史尘埃。
胤禩传世书法作品极少,绝大多数应是被人为销毁,不过依靠仅存这几件,也可感受到他扎实的功底,水平不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