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前身为上海航海仪器总厂的上海EKA・天物空间内,国际知名奖项“拉古纳国际艺术奖亚洲首展”开幕,以其独特的策展理念与空间叙事,为上海的工业遗存注入全新艺术活力。在这里,国际艺术奖项获奖作品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并置,让展览成为“对话的场域”,而非单纯展示空间。本次亚洲首展也并非威尼斯及其他地区展览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当代艺术语言为纽带,让不同地域创作相遇重组、形成跨边界文化共振。

大树映照下的艺术奖现场
园区内随处可见年头久远的参天大树,赋予充满工业硬朗气质的园区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质。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曾连续担任拉古纳国际艺术奖学术委员会委员的黄壹介绍,EKA・天物空间本身所具有的工业美学中,策展团队打造了现实中的“网络世界”。2000余平方米的展厅不设主轴线与固定观看顺序,地面方盒子装置如“信息节点”嵌入数字影像增强沉浸感,还将展厅划分为四大板块引导观众层层递进体验“艺术故事”。展览对EKA・天物原始工业结构并不做改变,仅将展墙处理为铁锈色呼应空间记忆,构建独特观看体验,策展人期待观众能留意方盒子间距“节奏”、地面反光与影像闪烁的呼应,感受铁锈墙、冷光与数字屏幕交织而成的“工业呼吸”,能在不经意间被带领和感知。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汇聚18位中国艺术家与全球多地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影像、数字艺术等多元形式,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在此相遇,碰撞出跨越边界的艺术火花。

展览现场的装置作品 徐翌晟 摄

展览现场。徐翌晟 摄
现场,以综合材料绘画《表皮》参展的中国艺术家杜松儒谈到:“艺术家不仅要关注技术与美学,更要思考艺术如何融入社会发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中保持活力。我想通过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水墨语言和没有技法边界的综合材料,共同组成一个画面,表现‘表皮’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它从一个具体的生理结构,延伸为一个充满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意味的隐喻。”
画面被白色气球穿过的布面油画《我的童年》在众多夺人眼球的装置作品中却分外动人,它出自匈牙利艺术家阿尼克·博达之手。阿尼克·博达出生于一个残疾人家庭,父母听力受损,他是家中长子,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遵从祖母的意愿,进入医学院学习,并当了四年的妇产科医生。直到30岁,他决定放弃这份稳定的职业,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远赴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和视觉艺术学院(SVA)开始了职业艺术学习,并在布达佩斯的美术学院继续深造。

中国艺术家杨冬白作品

中国建筑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艺术家展览部分,传统元素渗透在每一件作品的点滴中。杨冬白用膨化金属塑造曲线和视觉冲击力,构成天、地、山、水之间的互动气韵。徐婕作品《买不到的月亮》通过混合媒介装置,探索绘画与图像传播的边界,清末的窗棂在此脱离了时代、建筑功能的束缚,与绘画融为一体。
作为全球艺术领域的重要盛事,拉古纳国际艺术奖自2006年于威尼斯诞生、由意大利国家现当代艺术协会(MoCA)与拉古纳艺术奖组委会(Arte Laguna srl)联合打造,以推动全球艺术创新、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为使命,凭广泛覆盖绘画、雕塑、影像、数字艺术等当代视觉艺术范畴的包容性,每年吸引全球数十国艺术家参与,2024年就有80余个国家的艺术家提交近3万件作品参与评选,获奖佳作不仅亮相威尼斯北军械库展出,创作者还能获得专项奖金支持;全球作品收录与国际艺术驻留合作等举措,使其在国际艺术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据悉,“2025拉古纳国际艺术奖亚洲首展”将持续至12月15日,展览期间将同步举办艺术家讲座、艺术工作坊等公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