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赋能城乡发展?南海用一项“全国首个”,让“软实力”变成“硬指标”。
10月31日,南海区第四届恳亲大会期间,南海发布全国首个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同步推出《2025南海区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报告》、“南海艺通卡”小程序及南海艺术地图,用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探索艺术赋能城乡发展、建设人文经济引领区的道路上,建起了从“实践触达”到“价值衡量”的完整闭环。

现场发布《2025南海区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报告》。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等专业机构联合研制,选取南海作为首个指数研究的行政区域,是全国首个在县区级层面构建并发布的综合性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2025南海区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报告》从制度保障、人才生态等七大维度,对南海出具了一份详尽的“年度成绩单”。
报告显示,南海区2025年度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总分高达16116分。其中,制度保障、人才生态、创意经济、品牌打造、城乡覆盖、治理创新成为最突出的六大亮点。
在制度保障方面,南海已实现政策、财政、专项、任务四位一体支撑体系,艺术介入城市更新镇街覆盖率达到100%。人才生态方面,过去一年,全区吸引367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与区内大型艺术活动,培育艺术类人才超5000名。
在创意经济领域,过去一年南海举办文创/艺术市集超1400场,展演经济总营收近2.3亿元、文旅延伸性营收估值达40亿元。在品牌打造方面,南海目前已打造自主IP艺术节品牌17个,过去一年参与品牌艺术活动居民超1675万人次,收获国际级荣誉奖项9个。
在城乡覆盖度上,全区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实现100%,新型公共艺术空间超140处,过去一年推动艺术进村、进社区活动5192场,60名专业艺术人才签约文艺家驻村计划。在治理创新方面,南海逐渐建构起志愿力量筑基、党建创新引领、社区营造落地的治理创新机制,全区文艺志愿者近3.8万人,借助大地艺术节、墟游记等项目开展艺术社区营造项目17个,治理深度与参与广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除了亮眼成绩,报告也客观指出了南海在艺术资金投入结构单一、产业赋能深度不足等问题,并建议南海可通过产业升维、资金重构、公共性强化与新大众文艺培育四个方向的系统推进,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协同、文化创新的工作格局。
专家观察团代表、中国文化报品牌塑造部主任李琤认为,南海在全国率先发布艺术赋能城乡发展指数报告,将艺术的“软实力”转化为可测量、可考核、可优化的“硬指标”,为国内同类型地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以文化驱动内生性增长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论与实践样板,实现了“人文经济学”从探索实践到定量化测量新阶段的跃升。

南海艺术地图。 南海区文广旅体局供图
为使指数从宏观战略落地为市民微观体验,南海同步推出了“南海艺通卡”小程序,整合艺术地图功能,实现场馆预约、活动报名等便民服务。作为本次统筹组织者与核心推动者,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表示,西樵山书院将继续深化“南海艺通卡”的应用场景,助力“人文经济”的南海实践更具生命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撰文: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