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0月30日报道:对杨丹来说,从建筑师到策展人,身份转变得很“丝滑”,一个是造空间的人,一个是填空间的人。但在踏进外滩·老市府的第一步,她就“哇”地叫了一声,这是一个空旷的空间,却又填充着历史的厚重和无线的可能。明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视觉艺术项目就将在外滩·老市府开幕,杨丹和伙伴陈茜联合策划的《出神之境》将作为群展项目首次亮相。
今年是“扶青计划”视觉艺术项目迈入的第三个年头,自2023年创立以来,该项目持续面向全球征集视觉艺术与展览方案,今年共收到来自12个国家与地区的近百位艺术家与策展人投稿,展现出跨学科协作、技术融合与观念创新的整体趋势,体现出青年艺术创作的前沿活力。

(上图:展览将于10月31日至11月23日期间向公众免费开放。本文摄影:柏可林)
扶青计划首次增设“大师工作坊”
群展项目《出神之境》由青年策展人杨丹、陈茜联合策划,集结陈量、胡为一、卡卡、黎小锋&贾恺、任若溪、舒楚天、夏诚安&维乐、王一、zzyw(汪洋&漆贞贞)等九组跨媒介艺术家,通过装置、影像、声音与表演等形式,构建一个多感官的“意识场域”。

10月30日下午,杨丹作为策展人代表来到现场,为来宾们导览。展览聚焦“出神”这一意识状态,探讨在数字技术与信仰结构交织的当下,精神体验如何被塑造、模拟甚至重构。

杨丹学建筑出身,策展路径深受建筑学影响,将空间视为意识流动的载体。“我和陈茜长期关注技术介入下的文化心理与身体经验,这次展览延续我们擅长的空间叙事方法,希望创造一种‘可被身体感知、被情绪牵引’的观看方式,为都市人群的情绪意识开启多个艺术入口。”杨丹说。

(上图:青年策展人杨丹。)
有些抽象,有些迷离,青年艺术家的风格让来宾们印象深刻。杨丹说,要特别感谢沈奇岚老师的帮助,“是她让我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沉淀,最终完美呈现。”今年艺术节扶青计划首次增设“大师工作坊”,邀请到了独立策展人沈奇岚为群展项目把脉,优化展览结构与空间叙事逻辑。未来,扶青计划视觉艺术项目也将持续深化“大师工作坊”机制,整合行业资源,搭建从创意孵化至成果呈现的全链条支持平台。

外滩·老市府首度向艺术项目开放
本届视觉艺术项目推出的委约个展与群展以“艺术与科技融合” “多感官视听沉浸”为核心特色。其中,个展项目由跨学科艺术团体Black Void(黑空)呈现,这也是“扶青计划”视觉艺术项目首次由团体而非个人担纲个展。团队由蔡艺璇与肖钰晗共同发起,成员涵盖数字媒体、建筑设计、数据科学及音乐等多个领域,并与气象、能源、碳数据等机构合作,构建出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作路径。

名为《天空呼吸的频率》的展览分为三个章节,共展出十余件作品。以“云、碳、光、电”等自然元素为叙事线索,融合宇宙气象学、信息技术等视角,借助多媒体艺术、装置和剧场语言,打造多屏沉浸式影像空间。展览旨在将抽象的气候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体验,引领观众步入一场跨越不同维度的感官之旅。

展览将于10月31日至11月23日期间向公众免费开放,构建历史空间与青年艺术的崭新对话。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场地外滩·老市府是一座始建于1914年的历史保护建筑,曾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市政府首个办公地,历经十年改造后首度向艺术项目开放。厚重历史场域与前沿科技艺术在此交融,既为观众提供独特的观展体验,也为老建筑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进一步发掘兼具文化底蕴与公共属性的“美术新空间”,拓展全球合作网络,鼓励跨文化、跨学科创作,逐步构建开放、持续、多元的青年艺术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