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耄耋老人张兰花开办了个人书画展,以艺术创作呼应“非凡十四五”期间国家对文化繁荣与老年事业的重视。她用画笔与纸张,生动诠释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为非凡“十四五”的时代图景增添了温暖而亮丽的一笔。
1946年张兰花老人出生于河南鄢陵,曾是一位荣获多项荣誉的教育工作者,于2003年正式退休。63岁高龄时,退休教师张兰花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进入延安老年大学学习书画。
退休教师 张兰花:人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当时我学习书法和绘画的时候,我已经63岁了,当时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甚至拿起笔手都会抖。甚至几次我就想打退堂鼓,后来,我就本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这个念想,就去坚持。
这一坚持,就是近二十载。从《芥子园画谱》入门,到临摹《曹全碑》《书谱》等历代碑帖,张兰花以惊人的毅力系统学习传统书画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写意花鸟画风格。2023年春季,张兰花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作一幅百米长卷,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开为序,展现四时流转、生命轮回的壮美。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构想,张兰花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艰辛创作。巨大的篇幅和精细的花鸟让她长时间伏案创作,经常废寝忘食。创作中,张兰花不仅运用了她擅长的小写意技法,还大胆尝试了没骨画法等技巧。为了准确表现四季花卉的特征,她多次到公园写生,仔细观察不同花期的形态变化,力求展现出每个季节花卉的独特韵味。
张兰花孙女 高小雯:奶奶常说“笔墨不老”,她六十岁开始学画,现在作品已经参加过多次展览。每次看到奶奶专注作画的样子,我都觉得特别感动。
2025年,张兰花这幅饱含创作心血的长卷在县上“三八”妇女节活动上一经展出,立即引起轰动,不仅省、市、县融媒体争相报道,作品还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引发了社会对老年群体文化创造力的关注与赞誉。张兰花的创作尽显深厚文化底蕴,其儿子高延平更身怀不俗文学才情,母贤子慧相映成趣。更令人感动的是,她的儿子高延平为长卷的每个章节题写绝句,多位书画名家主动为长卷题跋,成为艺术界的一段佳话。这幅百米长卷,寓意百年人生、十全十美,不仅是家庭情感的凝聚,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张兰花儿子 高延平:母亲退休后应该是能安享晚年了,但是她比上班时更忙,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写画画上。她总是对我们说,每个人都要给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国家一直在鼓励老年人要发挥余热,她要用行动证明年龄不是学习的界限,要把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传承下去。
如今,张兰花创作的书画作品频频在省、市、县各类展事展出,并多次荣获相关书画赛事奖项,还有部分作品被收藏。今年10月24日,“文化进万家暨张兰花老师书画展”在我县太皇山社区举办,共展出张兰花书画作品135幅、百米长卷1幅、册页2本,作品主要以写意画、没骨画和农民画为主。同时,张兰花还将近二十年的书画作品集结成册。
退休教师 张兰花:这次画展,也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再一个也就是把我近年来我的书画的技艺给大家做一个答卷,再者也就是我给自己人生的一个小结。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无止境,行者常至。张兰花用她的画笔,不仅绘就了四季花开的绚烂,更谱写出新时代老年人的幸福华章。除书画外,多才多艺的张兰花还活跃在自乐班、柔力球、门球、太极扇健身等各项活动中,每一次新尝试都是她“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动注脚。她的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诗篇,诠释着年龄不是界限、追求永无止境的人生真谛,展现了当代老年人的旺盛生命力。
退休教师 张兰花:虽然我今年80岁了,年龄也比较大了,但是我还不服老,我还要继续努力,向同仁们学习好的技艺。我会继续用笔墨为传承传统文化发光发热,为美丽的祖国增添一抹夕阳的亮点。
编后语: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宏大背景下,张兰花的百米长卷和百幅书画展,良好展现了当代老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精神境界,映照出中国老年人群体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灿烂夕阳红。
(记者 丁嘉源 编辑 李珊珊)
END
监制|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辑|崔春娥 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