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用碎瓷片拼出来的凤凰吗?不是画在纸上的,也不是用颜料涂的,而是真真切切地把一片片彩色瓷片,像拼图一样贴在屋顶上,做成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

这就是广东潮汕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嵌瓷,当地人管它叫"屋顶上的刺绣"。
一、碎瓷片也能成"金凤凰"?
第一次听说嵌瓷的人都会瞪大眼睛:这不就是捡破烂吗?把别人扔掉的碎瓷片捡来贴墙上?
但当你亲眼看到潮州开元寺大殿屋顶上那只展翅欲飞的孔雀,或者丛熙公祠屋脊上色彩艳丽的龙凤呈祥时,就会明白什么叫"化腐朽为神奇"。

这门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那时候的工匠们发现,用碎瓷片装饰屋顶不仅好看,还能抵抗海风的侵蚀。
你想啊,在潮湿多雨的岭南地区,普通颜料画的花鸟不出几年就褪色剥落,而这些用高温烧制的瓷片,历经几百年风吹日晒依然鲜艳如新。

最绝的是,这些瓷片可不是随便捡的。工匠们会专门收集各种颜色的瓷器碎片,甚至有些瓷器作坊会为嵌瓷专门烧制低温彩瓷。
就像调色盘一样,红橙黄绿青蓝紫,想要什么颜色都能找到对应的瓷片。
二、屋顶上的"三维拼图"
嵌瓷可不是简单地把瓷片粘上去就完事了。根据工艺复杂程度,分为平瓷、半浮瓷和浮瓷三种。
平瓷就像贴瓷砖,把瓷片平平整整地贴在灰泥上;半浮瓷则开始有了立体感,图案会微微凸起;而浮瓷最厉害,要先扎铁丝骨架,再用灰泥塑形,最后贴上瓷片,做出来的龙凤仿佛要从屋顶飞出来!

记得在潮州青龙古寺看到那组《二龙戏珠》吗?两条龙张牙舞爪,龙鳞一片片都是用不同颜色的瓷片拼出来的,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工匠们说,光是做龙鳞就要挑选十几种不同蓝色的瓷片,从深蓝到浅蓝,过渡自然得就像真的龙鳞一样。

更神奇的是,这些嵌瓷作品往往建在十几米高的屋顶上。古代没有脚手架,工匠们要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屋顶作业。难怪老匠人都说:"做嵌瓷的,一半是手艺,一半是胆量!"
三、屋脊上的"吉祥话"
在潮汕人眼里,屋顶不是简单的建筑部分,而是家族的脸面。你家屋顶贴什么,直接反映了这家人的品味和愿望。
最常见的当然是龙凤呈祥。屋脊正中贴双龙戏珠,两边配凤凰牡丹,寓意"龙凤呈祥,富贵满堂"。

要是看到屋脊上有麒麟吐书,那这家准是书香门第,盼着子孙高中状元。渔民家的屋顶则多见鲤鱼跃龙门,祈求出海平安、年年有余。
最有趣的是那些屋檐下的小故事。有的嵌瓷师傅会把"三国演义""封神榜"的故事做成连环画,贴在屋檐下。

路过的人抬头一看,就能看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或者姜子牙钓鱼的生动场景。这哪是装饰啊,简直就是古代的"户外电视剧"!
四、正在消失的手艺
现在会做嵌瓷的师傅越来越少了。这活计又苦又累,学徒要跟着师傅学至少五年才能出师。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去工厂打工,也不愿意爬高上低地贴瓷片。
更难的是材料。现在很少有瓷器厂专门烧制嵌瓷用的低温彩瓷了,很多师傅只能到处收集老瓷器碎片。

有经验的师傅说,判断一个嵌瓷作品的好坏,首先要看瓷片的选择——好的嵌瓷,瓷片颜色过渡自然,就像画家调色一样精准。
不过,好消息是这门手艺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潮州、汕头的一些古建筑修复工程中,我们还能看到嵌瓷师傅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用灵巧的双手,让古老的碎瓷片在现代建筑上重新焕发生机。
下次去潮汕旅游,别忘了抬头看看那些老建筑的屋顶。那些五彩斑斓的龙凤花鸟,不仅是装饰,更是一个个鲜活的非遗故事。
它们在蓝天白云下闪耀了上百年,如今正等待着被更多人发现和传承。
(注:文章仅作知识分享,部分图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先行将文化融入建筑、文旅、建材的文化建筑产业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