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屯堡文化是一部‘活着’的历史。”10月29日,在第16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主论坛上,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嵩昱围绕贵州“屯堡文化”展开阐述,从信仰、节庆到日常生活,多角度分析了当地不同族群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嵩昱
“在六百年的变迁中,屯堡人既保留了石砌屯堡、凤阳汉装、地戏等鲜明的明代文化符号,也为适应黔中地区的山水环境与多民族共生的社会背景,在建筑形态、饮食习俗等方面融入了周边少数民族的若干元素,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汉文化为根基、又兼具地方适应性的文化融合体。”何嵩昱举例说明,如汪华信仰从中原的军事守护神逐渐演化为地方共同保护神;屯堡地戏与苗族“跳花”等节庆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错位开展,形成互补,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情感共鸣。

在何嵩昱看来,“和而不同”是屯堡地区共同体的核心特征。屯堡人善于商贸,而少数民族精于织染,双方通过分工合作实现资源互通;场市体系不仅连接经济网络,也构建起社会交往的纽带,“转转场”应运而生。“文化的生命力源于流动与交融,而非封闭与固守。屯堡人以‘变而不失’的方式,在多元互动中延续并发展了自身传统。”何嵩昱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刘青 刘杨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