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保利秋季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幅乾隆御笔古画,这一消息在古玩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许多收藏家都希望将这幅画收入囊中,经过多轮激烈的竞拍,最终被一位收藏爱好者以8700万元的高价拍下,不仅刷新了乾隆作品的拍卖纪录,也让卖家获得了丰厚利润,引发了众人的羡慕。然而,更引人好奇的是,这位卖家究竟是如何得到这幅乾隆真迹的?后来人们发现,这幅画的背后竟隐藏着一场极为“残忍”的经典骗局。 事情要从2008年说起。当时,许多百姓家中都有祖传文物,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造假手段层出不穷,真假难辨。正因为如此,电视台陆续推出了鉴宝节目,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和收藏需求。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应运而生,播出后受到了大量文物爱好者的喜爱。住在郑州的朱先生正好家中有一张祖传古画,因此对鉴宝节目特别感兴趣。他常常观看节目,看到别人拿出文物被鉴定为真、甚至可能卖出天价时,他既羡慕又心生向往,也幻想着如果自己手中的古画能被鉴定为真该有多好。 2009年,朱先生决定亲自带着祖传古画去现场鉴定。了解到想要上电视,需要先报名参加海选,并经过专家初步鉴定才能出现在节目中。他抱着不让文物蒙尘的想法,报名参加了海选。

海选现场,负责为他鉴定的是鉴宝专家刘岩。朱先生此前在电视上多次看到刘岩鉴宝,每次刘岩的分析都条理清晰、令人信服,因此对他的知识非常佩服。当得知刘岩要为自己鉴宝时,朱先生既兴奋又期待。

朱先生先向刘岩表达了敬意,然后介绍了古画的来历。这幅画名为《嵩阳汉柏图》,据家中老人所述,是乾隆皇帝在河南嵩山游玩时亲手绘制的。虽然乾隆的绘画成就并不突出,但作为一代帝王,这幅画家族一直珍藏有加,几经传承仍保存完好。然而,时代变迁让朱先生无法确认画作真伪,因此希望专家给出鉴定意见。

刘岩接过画,起初随意扫视,但很快神情凝重,仔细端详。朱先生看到这一幕,预感画作很可能是真迹,心中期待倍增,甚至开始考虑是上交博物馆还是继续传家。

然而,刘岩面色一变,叹了口气后表示,虽然画作确为古画,但落款处的乾隆签名并非真迹,这会影响其价格。朱先生心情如坐过山车,从期待的顶点跌入失望的谷底。正当他准备离开时,刘岩却又开口说道,这幅画虽非乾隆真迹,但已有几百年历史,且临摹技艺高超,以假乱真,依然有人愿意购买。

朱先生重新燃起希望,急忙询问出售价格。刘岩拿出一本艺术品拍卖记录册,指出类似作品价格,并表示这幅画保守估计值约3万元。朱先生听后再次失望,觉得不如留作传家宝,不愿出售。刘岩见状,顺势说他在北京有位朋友,对临摹乾隆的画非常感兴趣,可以卖到10万元甚至更多。朱先生心情再次转好,连忙请求刘岩多费心帮忙。 经过刘岩的牵线,朱先生与买家李先生见面,李先生对《嵩阳汉柏图》赞叹不已,当场开价12万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成交价定为17万元,朱先生卖掉了祖传古画,对刘岩感激不已,称其为贵人,并常向人夸赞他仗义。 然而一年后,朱先生在电视上看到一幅《嵩阳汉柏图》以8700万高价拍出,才意识到自己当初可能上了当。他重新回顾卖画全过程,发现刘岩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先指出乾隆签名非真迹,再与李先生暗中配合,使他以远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出售古画。愤怒之下,朱先生找律师将刘岩告上法庭。

面对控告,刘岩镇定自若,称8700万拍卖只是卖家炒作,与实际价值无关。在朱先生与李先生的交易中,他仅为介绍者,成交价高低与他无关,且全程合法,无任何强迫行为,因此不应承担责任。由于一年时间已久,证据不足,法院最终认为无法证明刘岩诈骗,驳回了朱先生的诉讼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