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志杰
黄河流域因其地质地貌复杂,在不同河段形成不一样的地理形制:高山平湖、峡关碛口、瀑布奇观、壁立千仞……千百年来,沿河百姓结合历史人文演变,洞察沧海桑田,根据河水流淌轨迹观测出现的自然景象,为每个关键节点起了一个个富有诗意、切中地质要点又形象逼真的地理名称。如峡如口:龙门峡、青铜峡、碛口、壶口、河口;若门若关:过孟门,穿禹门,跳龙门,奔腾不息出三门(峡),进入地势如毯的华北大平原。门之多、关之狭,好似一家一户,小院高墙,每一次进出都要敲门礼别,造就很多故事。
黄河之门,顾名思义,谓之峡湾进出关口,北起孟门,中经龙门(禹门),遇潼关风陵渡东折,出三门峡,在桃花峪告别中游,开始下游悬河之行。孟门,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门户,也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第一镇,孔子曾率一众弟子前来访问,唐朝皇帝李世民到此一游留下诗句:“暂顾晖章侧,远眺灵山林。”
掌灯时分进孟门,孔子曾经来访问
从地理地势看,所谓黄河大峡谷,主要是指山西柳林县孟门至陕西韩城龙门水域,称之为晋陕峡谷,这是黄河中游南北走向的标志性地段。在壶口瀑布之上,黄河水面还算宽阔平缓,水到佳县与吉县之间,河道陡然收紧下坠,形成瓶颈,舒缓的河水来不及转移,也无处转移,猝不及防,跌入深渊,形成湍急奔放、野性十足的斗形水槽,这就是闻名天下的黄河壶口瀑布。这是我站在晋陕两岸对壶口瀑布近距离观察得出的结论。
这一切都是从孟门开始的。进孟门,首先要越过连绵不绝的吕梁山脉,或者绕道其上游的碛口,然后沿河而下。但是船过碛口犹如闯鬼门关,过去的人们只好在碛口下船,沿狭窄河岸踽踽独行,心中充满了未知。下游晋西要塞军渡,古为军事重地,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万般无奈之下,行商之人不得不在柳林转道西去,跨千山万壑,越吕梁高山,到孟门选择水道和缓狭窄之处渡河,到黄河对岸的陕西一方。时过境未迁,要从县城柳林走进孟门依然要跨过吕梁山,只是两路分割穿凿的单行隧道已经互通。三千年孟门豁然开朗,过去翻山越岭,如今天堑变通途,十几分钟完成穿越,敲开万里黄河第一门——孟门。
禹王石亭台
孟门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孟门镇史志资料》记载,传说早在4600多年前,孟门就是有名的禹王“治水停樏处”。“樏”是一种爬山用的工具,类似于今天的滑竿,登山时借力将人抬到高处。现在孟门南山寺的山顶处,留有大禹治水踩着石头指挥千军万马凿石穿山时的脚印。2800多年前,这里建了一座著名道院,逐渐成为朝拜探访的神圣之地,历朝历代都有帝王将相、名人贤达纷至沓来。公元前500年,儒家学说创建宗师孔子亲率子路、冉求、颜渊等弟子绕道前来孟门造访,还留下了误将戏水男儿当轻生投水者,师生纷纷表示要下水救人的感人故事。此故事发生在黄河第一门户,可见孟门之与众不同。至于孔子一班人马是以什么样的交通形式进入孟门,虽然很有历史意义,却不得答案,留待研究者继续努力探究。
像普通的村镇一样,沿河而建的孟门镇中心大街,一边是日夜不息的黄河,另一侧就是巍峨壮观的吕梁山脉。山水之间,小城自立,宁静致远,沿街房舍几乎都是前店后屋。小吃店、小超市、民宿一字并列,无一例外的是天刚擦黑,道路两边自家门前就会张灯结彩,支起烧烤火炉,摆起路边小吃的桌子,候着四面八方客。我们在“星星饭店”用晚餐,“星星”之背就是日夜流淌不息的黄河,抬头远望,亮晶晶的星星挂在黄河之上,闪烁着耀眼的光泽,不禁使人张开想象的翅膀,问滚滚黄河,逝者如斯夫。跟饭店主人聊天得知,他的老家并非此地,爷爷的爷爷那辈从太原到黄河岸边做买卖,后人就留在了孟门。他是“星星”第一代创业者,如今第四代在经营,他们家堪称孟门历史的见证人。饭店的饭菜带有地道的黄河人家味道,上好的黄河滩羊烤出的肉串,被我们一行二十余人吃了个精光。夜住民宿,早晨我被高昂的“豆腐”叫卖声唤醒,出门买了一大块刚刚出炉的鲜豆腐,送到“星星饭店”,约好今日继续“星星”美食。
太阳爬过吕梁山,孟门街上人声鼎沸,到镇上赶集的周边民众,带来新鲜瓜果蔬菜,让人垂涎欲滴。想到孔子,老先生那么爱美食,“食不厌精”“不食不时”“八不食”都出自先生之口,难道他是为追孟门的美食而来?当然,孔子一定还有更崇高的事业,美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登顶南山望孟门,大禹治水第一镇
在漫长的历史过往中,发生在孟门的故事非常多。孟门原叫枣峁村,因周边山上山下、黄河两岸遍是桑树、枣树而得名。原为定胡县治所,唐贞观二年改称孟门县,县城建在黄河滩上,城墙高垣,四个城门,设关隘,为军事要冲。时间不久废孟门县为镇,复设定胡县。
“孟门者古之定胡县也改为镇”。孟门背山临(黄)河,当地一位有文化的庠生这样叙述:“水从北向南,上下有滩,镇在其中。”这里的人们多以种植桑、枣为生。清朝时水运发达,来自遥远之地的货物通过船运,沿河自上而下,抵达孟门市厘之码头。南来北往的商人,为渔利奔波于此,一时间孟门成为“集市之地,子午为街,从北至南一里之余,其形之直如矢。东西街市街市两厢,其势之形比如栉”,由此可见,孟门曾经是一个繁盛发达的商旅重地。
河流给人带来福祉,同时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关于孟门的起源与位置,多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就是因为黄河水患使孟门古城屡遭重创,几度沉浮。秦朝宰相吕不韦著《吕氏春秋》有记:“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禹凿龙门水南流。”原来黄河到此被吕梁山脉阻挡,大水从孟门之上流过造成水灾,大禹在龙门一带开凿黄河水道,大水狂泻而去,孟门安澜。吕不韦所说即为今孟门。还有几种不确定指向,有的认为陕西韩城对面的山西省河津县为古孟门,也有河南省孟县的说法。黄河自古就是不羁之河,决口之堤势如破竹,所到之处荡然无存。古老的孟门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带给后人无尽的想象。
南山寺远眺黄河
登高望孟门,在南山寺制高点远眺黄河,孟门镇全貌置于眼底,与前面引用的当地那位庠生的文字,十分契合,也与我们在孟门大街上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一致。南山寺位于孟门镇南山腹部,取名南山寺并非因为山在孟门南边,而是山与孟门故城对峙,又因其形势与唐代诗人韩愈《南山诗》中“或宛若藏龙,或翼若博鹫”所述十分相似,故名南山寺。这里原为始建于西周穆王时期的孟门道院,东汉时期扩建为寺庙。唐太宗曾经光临并下谕旨继续扩大寺庙规模,成为当时永宁州八大寺院之首。金代世宗钦赐“灵泉寺”匾额,故又称“南山灵泉寺”。传寺庙大殿后建有九楹(层)“圣旨楼”,珍藏过唐太宗、宋仁宗、金世宗、明太祖、明仁宗等皇帝谕旨。
站在南山极目远眺蜿蜒曲折的黄河水道,宛若巨龙盘踞,气势磅礴,孟门的文人墨客指点河山,列出十大景色,首推“黄河晚渡”。其他还有孟门烟雨、翠柏云屏、东流环碧、灵泉吐玉、秋鸟归山、钟锭神文、深林玉带等。唐太宗李世民幸临南山寺,在回长安的路上写了一首《回銮诗》:“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寻。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丽景聚朝彩,轻霞散夕阳。暂顾晖章侧,远眺灵山林。”唐太宗写诗当然不及他所处朝代的诗仙、诗圣,但是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同样“深有同感”。况且也有“蝶戏脆花心”“远眺灵山林”如此朗朗上口、触及心灵的好句子,传诵至今,亦非枉然。
对于孟门而言,最为重要的莫过“藏石”于南山,在南山寺的至高处,建有高耸入云的“禹王石”亭。拾阶而上,山顶的一块巨石横亘其间,仔细观察,巨石之上确有很深的脚印隐现,据碑文介绍,这深深的脚印,就是大禹治水时留在此地的。相传,远古之时,黄河水流淌至此被蛟龙壁截断,大水肆虐,越山择流,汹涌澎湃,人们不得不远走他乡。消息传到大禹那里,他深为百姓所想,亲自率众挖掘蛟龙壁。他站在山顶巨石指挥,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终于打通蛟龙壁。黄河水畅通无阻得以继续南下龙门,蛟龙壁挖出的土石堆成山,这座山就是孟门的南山。大禹踩着指挥工程的巨石留下日积月累磨出的脚印,虽经风吹雨打,脚印依稀可见。据当地文化学者考定,巨石之下应是已经消失的南山寺“源神殿”,还有学者在此发现了大禹父亲颛顼帝鳐的“无头石像”。他们由此推测,神话故事“鳐腹生禹”,即源自于南山寺。进而佐证,无论古定胡县还是孟门县或镇,旧址就是今天的柳林县孟门镇所在地。《吕氏春秋》记载的“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禹凿龙门水南流”有根有据。司马迁在《史记·禹贡》中也有记载:“大禹治水,冀,开壶口,由梁及岐”,将大禹治水的连续性,从孟门引申到了壶口以下地区。
河流与人类文明的生成密不可分,读懂了一条河,就读懂了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史。黄河的诞生如迷一般纵横天际,大禹治水则描写了人与自然既抗争又和谐的辉煌历史。他是一个被神话了的人物,却充满着人类在自然面前向往平等互利、共创河流文明的愿景。大江大河如此,小溪山泉如此。走过孟门,孟门荡然无存,与孟门有关的故事如大禹治水踩下的脚印,却深刻在这个黄河岸边、吕梁山下的平静小镇。
孟门的故事非常之多,对于孔子到孟门一事,在没有取得新的证明材料之前,姑妄听之,尚不可完全采信。我最喜欢吴起,他是一位来自黄河流域古卫国左氏(今山东菏泽定陶区)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后投奔魏武侯。赵、魏两国与秦朝展开争夺战,魏武侯由孟门乘一片小舟顺风而下,面对黄河两岸高山陡立,固若金汤,得意忘形,对吴起说,山河险固,多么壮丽。吴起略加思索,对答魏武侯:君子“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成为千古名言。
(本文作者为高级记者,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