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有城曰阊门者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这是《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内容
曹雪芹笔下的苏州“顶级商圈”长啥样?
近日苏州阊门城楼城墙免费开放
登临城墙远眺
北寺塔与东方之门同框
古城街巷与现代高楼交错
一眼看尽苏州城2500年
2500年苏州城历史见证者
看苏州城的历史,得从阊门走起。
1700多年前,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就是这么说的。
《江苏文库·文献编》之《晋二俊文集》中,收录了苏州人陆机为家乡写的一首“荣誉颂诗”——《吴趋行》,其中提到“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
为什么要“从阊门起”?这就要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相传,彼时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阖闾大城。位于城西北的阊门正是当时所建八大城门之一。东汉《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
阊门见证了吴国的崛起和强盛。据说吴国伐楚国时,大军就是从这座城门出征的,因此阊门又有了“破楚门”的名字。
建成800多年后,曾强大一时的吴国已然消失,但阊门却还在那里,静静看着苏州城的变迁。在陆机的笔下,它依然是“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
对于曾经的苏州人来说,离开苏州其实也是从阊门算起。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阊门写下送别诗。第一次,他目睹了苏州百姓辞别白居易的场景,写下《白太守行》:“太守驻行舟,阊门草萋萋。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
第二次,则是他自己多年后从苏州离任,感慨万千写下《别苏州》:“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由此可见,阊门在唐代就是苏州人的送客之地。杨柳依依,运河悠悠,承载了千年的离愁别绪。
《清明上河图》取景地
阊门成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源于隋代京杭大运河贯通。
尤其是到了明代,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再次扩张,苏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水陆交通极其便利的阊门,由此成了兼具历史、文化、商业的顶级商圈,被誉为“天下第一码头”。
明代阊门的繁华,都在一幅《清明上河图》里。
这幅《清明上河图》,不是大家最熟悉的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初版”,而是明代画家仇英参照张择端的构图形式,进行的“二创”。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将他生活的明代苏州城“搬”进图中。据学者考证,画中的长河是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而最繁华热闹的地段,应该就取景于阊门。
阊门外,有杂耍练摊的艺人,有肩挑担子的贩夫,有骑马牵牛的过客,形形色色,川流不息。
进了城门,更是了不得,作坊、酒楼、茶馆、当铺……街边店铺打出各式各样的招牌,可以说在这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
繁华的代名词
《红楼梦》为什么会从阊门写起?也许和曹雪芹的家庭背景有关。
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曾担任苏州织造。当时的阊门俨然是苏州乃至全国最繁华的地段,商贾云集,百货陈列,有“金阊门”的美誉。
康熙皇帝南巡抵达苏州,就是从阊门进城的。后来乾隆南巡时,也到阊门来“打卡”。
至于当时阊门的“特写”,可以在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里找到。
《江苏文库·书目编》之《江苏地方文献志》记载,徐扬是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由他绘制的《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完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画好之后,乾隆尤其喜爱,将它深藏在宫廷之中。
据统计,《姑苏繁华图》里共有4800余人,2100余栋房屋,300余艘舟船,被称为乾隆时期的苏州“图志”。画中阊门二字清晰可见,高耸的城墙,巍峨的城楼,将阊门建筑格局一一还原。
200多年后,如今的阊门城墙已经与当时有了巨大变化,不过这里依旧是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
穿过阊门,便来到烟火气十足的西中市,这里既能欣赏到各式建筑又能品尝到许多宝藏美食。若想探寻吴文化起源,可前往位于阊门内下塘街的泰伯庙;喜爱园林雅趣的话,五峰园与艺圃都是不错的打卡选择。苏州最火的山塘街,也在阊门不远处……
串联历史遗存又融合市井生活的阊门Citywalk路线,还不走起来?!
阊门城楼开放时间
每日8:00—17:00
无须预约
如有特殊情况另行通知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高达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达 部分图片来自辽宁省博物馆 苏州名城集团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高达 李艺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