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思想史能够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再出修订本?
《乡土中国》还有“思想草稿”?
为何钱穆先生说,解读《论语》,应着重去求《论语》原文之本义?
维持生存的基本农作物,如何成为玛雅宗教的核心?
这本谈吃之书,为何不适合那些胆小怕事的人阅读?
秋季新书看哪些?来看看这五本重点新书吧!
新书推荐
1.《中国思想史——1895年以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修订本):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葛兆光教授学术奠基之作《中国思想史》的全新修订版本,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
我的两卷本《中国思想史》分别是1998年和2000年出版的,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后,还能再出修订本,让我感到真幸运。
在修订本即将出版之际,我想试着回忆一下当年写作的过程,也试着讨论一下什么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路?
过了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再回头来看这两卷讨论传统时代的《中国思想史》,到底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我常常说,在学术史中,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大体上归纳了一下,觉得这两卷本提出了以下问题,也许可以供思想史研究者将来继续讨论——
第一,所谓“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是否应当写入思想史著作?
第二,思想史如何与哲学史分家?
第三,知识史和思想史应当如何连接并作为思想史的基础?
第四,什么是思想史上的“加法”和“减法”以及“空白”?
第五,不以“人”(或“书”“派”)为单元的写法,是否可以更好地表现思想史的延续脉络?
第六,现在通行的或主流的思想史脉络,是怎样“层层积累”形成的?
第七,中国思想史的时代应当如何划分?它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历史分期同步吗?
第八,如何才能把古代中国的思想史,放入国际思想史的大背景去讨论?
1.真正绵延至今而且仍影响今天生活的,在我看来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几千年来不断增长的知识。另一种是几千年来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如果说前者属于知识史,那么,后者就只能属于思想史。
2.我们应该追问:思想史真的是一个可以包容哲学、意识形态、逻辑学说乃至政治、法律、科学的“大历史”吗?
3.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在人们生活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
4.思想史如果要关注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我想,首先要做的也许是重新检讨思想史所依据的文献或资料范围。
5.无意识的史料并不向人们“叙述”,只是给人们“陈列”。叙述有叙述者的意识,而陈列却只是呈现。
本书是葛兆光时隔二十余年后精心修订而成的全新版本,作者大幅度删减文字、改订结构、修订正文、增加补注、规范注释,使得这一个全新修订本体现了作者自初版二十多年来的治学进展,以及21世纪以来思想史方面的新资料、新发现,是为治思想史者必备的著作。
2.《杂话乡土社会》:《乡土中国》的“思想草稿”,最早的《乡土中国》,跨越78年的学术对话,带领我们回到费孝通先生的课堂。
费孝通为什么要以“杂话”的形式来进行学术上的探险?
《杂话乡土社会》中“乡土社会”的概念从何而来?
当下重新回到《杂话乡土社会》的必要性何在?
话是汩汩泉水,杂文是涓涓细流,学问没有源头,无从汇集,何来江河湖海。费孝通先生的杂话,凝聚着乡土社会的光亮;点滴智慧,最终凝结为《乡土中国》的文明图景。学术的流与脉,由此联结而成,率真地呈现给亲爱的读者!
——渠敬东
1947年暑期,费孝通收到《世纪评论》周刊主编张纯明为该刊长期撰稿的邀约,盛情难却之下,他决定以“杂话乡土社会”为总题,大胆地将自己的思想草稿先行公之于世,先后共发表14篇文章。其后,费孝通据此为基础写就《乡土中国》,此书已成为社会学经典,长盛不衰。可以说,《杂话乡土社会》是“最早的乡土中国”。
本书围绕中国乡村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会”的特征,通过对乡土伦理、人伦关系、乡村组织结构和文化传承机制的分析,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运作模式。阅读《杂话乡土社会》,无疑会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乡土中国》的思想内涵增添新的维度,也将为我们理解费孝通这位伟大的学者提供更为鲜活的资料。
3.《论语读法》:钱穆先生曾言,“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本书集钱穆先生几十年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
钱穆先生认为,阅读《论语》,考据、义理、辞章三方面皆不可偏废。
而他最为推崇朱子对论语的解读,他推荐读《论语》者不仅应该读《论语》本身,还应该读古人对《论语》的注解及阐发等,尤其是朱子的注解。
他认为朱子的注解最为简单明白,深入浅出,初学可以浅读,成学可以深读,而且朱子的集注是在考据、义理、辞章三方面结合得最好的。钱穆先生还强调,解读《论语》,应着重去求《论语》原文之本义,而非“引申义”或“发挥义”。钱穆先生在本书中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阅读理解《论语》不无裨益。
钱穆先生围绕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如何看待古人对《论语》的不同理解等论题,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倾囊相授,亲身引领读者探索理解这一经典的方法与门道。
4.《王室春秋:玛雅简史》(第二版):一部最新的玛雅简史手册,一部理想的玛雅考古学参考书,通过玛雅11个王国和150多位统治者的精彩故事、366幅精美插图(彩图86幅),简明而系统地阐述古代玛雅历史、王国间的外交与战争。
玛雅王室文化
古典时代玛雅人发展出一套复杂的、高度精致的王室文化,这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建筑和写作的所有领域。统治者将最高的政治权威与准神的地位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凡人和超自然界之间不可缺少的调解人。自古以来,他们特别认同年轻的玉米神,玉米的丰收支撑了中美地区的所有文明。生命从出生到死亡再到复活的每个阶段都能在玉米的植物周期和以之为基本框架的神话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这样,卑微的农民和高高在上的国王的利益就纠缠在一起了,维持生存的基本农作物成为玛雅宗教的核心。
王室的名称
那些与特定的玛雅国王和王后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实际上只是更长的名字和称号序列的一部分。这些名称往往是以神和其它超自然存在的名字为基础,其中最常见的是爬行动物和蛇足闪电的结合体卡威尔神(K’awiil);挥舞着斧头的雨神查克(Chaak)和风暴神尤帕特(Yopaat);年老的天空最高神伊察姆纳(Itzamnaaj);以及对眼的太阳神基尼什(K’inich,也用作“光芒”的尊称)。名称中经常有动词形式,描述这些神的各种状态或表现,例如“做这些和那些事的神”,而且通常与Chan(天)和K’ahk’(火)等特征结合在一起。强大或有威望的动物,是名称中其它常见组成部分:Bahlam/Hix(美洲豹)、K’uk(绿咬鹃)、Mo(金刚鹦鹉)、Kaan/Chan(蛇)、Ahiin(鳄鱼)、Ahk(乌龟)和Chitam(山羊,美洲本土野猪)。
金字塔、神庙、王陵、祭坛、石柱、门楣、象形文字……近千年来,在广袤的中美洲雨林中,沉睡着伟大的玛雅古代文明。在那些早已被废弃的古代城市、宏伟的建筑遗存、精美的文物背后,隐藏着古代玛雅王国丰富多彩的故事。
5.《魔鬼的野餐:环球禁忌美食之旅》:本书不适合那些胆小怕事的人阅读。我们食用的植物和食物,为什么会受到诋毁和妖魔化?寻找欧洲、亚洲和美洲的禁果,探寻禁忌美食的环球之旅,揭示文化、法律以及禁忌背后的深层动机。
我很好奇,谁能在这场地狱般的“草地上的午餐”中坚持到最后。
每道菜都有些东西,保证会冒犯到那些视安全为第一的人、脾气温和的人、自命清高的人、政治正确的人,以及胆小怕事的人。
我先要上一小杯186 度的私酒,让它唤醒食客们的味蕾。这款私酒是我从挪威一个私酒贩子那儿弄来的。
然后,我们要吃点饼干和奶酪:有麻醉作用的罂粟籽饼干,上面涂上一层发酵了五周、冒着臭气的埃普瓦斯奶酪(Époisses)。这饼干在新加坡被明令禁止,奶酪据称在法国造成过两人死于李斯特菌病的惨剧。
主菜则是一盘熟食混搭,是我按照在西班牙学到的菜谱制作的:盛在一个陶碟上的小鳗鱼(是被灌入香烟的烟气杀死的),以及一锅牛睾丸乱炖大蒜肉汤。
接着,我会分雪茄给他们,清洁一下口腔。这些造成空气污染、引发肺气肿的高希霸雪茄,直接来自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那个对美国佬充满诱惑力的社会主义国度。
利口酒是一杯能够诱发癫痫的苦艾酒,浑浊而呈蓝色,购自瑞士山谷里的一家秘密酿酒厂。从18 世纪以来,苦艾酒的原料——苦艾——就在这山谷中种植。
至于甜点,则是至纯的巴斯克巧克力,“里面是黑的……就像魔鬼被烟熏黑的屁股一样”——正是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所喜好的——还掺进了辣椒粉。
本书以禁忌美食为线索,探讨了国家与社会应该在何种程度上限制个体在饮食选择方面的自主权,提出了解决毒品问题的更适合的方式。
每日一书
《官僚体制的政治》
每日一词
《新华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