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深圳发布消息,一场关乎深圳文旅产业未来十年命运的高规格会议落下帷幕。会议提出,要加快打造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塑造与深圳知名度美誉度相匹配的旅游品牌,立志打造周末节假日畅游地、“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入境旅游第一站。
其中,“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的定位,引发业界广泛关注。深圳为何首提打造“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打造“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的背后,深圳究竟有什么底气?又有多少距离?
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胡卫华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是深圳首创的定位,是通过提供国际化、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吸引原本计划出国的游客选择国内目的地。
在他看来,“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这一提法的核心政策考量,与国家“双循环”战略、促进消费升级及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也是深圳基于自身优势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深圳依然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中转站。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共同构成了旅游市场的三大板块。综合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国内游依然是旅游市场的压舱石,短期内出境游仍将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中国地大物博,风光秀美,人文璀璨,对境外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胡卫华表示,由于入出境旅游发展不均衡,我国旅行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旅行服务贸易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重要来源。通过吸引原本计划出境的游客留在国内消费,既能减少外汇流出,又能扩大国内旅游消费规模,助力“双循环”战略。要形成政策合力,在大力拉动旅游消费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出成绩。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通过优化国际航线、跨境支付服务等,吸引国际游客“从深圳出发看中国”,同时服务国内游客“从深圳出发看世界”,形成双向流量枢纽,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对外开放战略形成协同呼应。
事实上,当会议首次出现“出国旅游替代”表述时,城市里早已有迹可循。从世界之窗“一日看尽世界”初代想象,到近年来,诸多的“深圳版”爆款网络。大鹏半岛桔钓沙被称为“深圳版马尔代夫”;蛇口,“小济州岛”;仙湖公园,“深圳版瑞士”;官湖村,深圳版“小镰仓” ;万象天地,深圳版“曼哈顿”……与初代世界之窗不同的是,这些被市民自发冠以异国标签的景观,并不是来自刻意造景,而是民众体验的集体共鸣。而今,这种碎片化体验的民间叙事或将因为这次提法构建起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图景。
支撑“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这一提法,深圳是有一定的底气的:这里毗邻港澳,国际游客入境“第一站”,拥有144小时过境免签、国际直航航线等便利;这里旅游资源丰富,覆盖都市风情、滨海生态、运动休闲等多种业态,可提供多样化的体验,这里还是全球科创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更多的底气还得靠数据说话。2024年全年,深圳接待游客1.85亿人次、增长10.8%,旅游总收入2650亿元、增长11.3%,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深圳出入境人员达2.4亿人次,同比增长45.6%。全年累计迎送外国人达554万人次,同比增长89.3%,其中入境276万人次,同比翻一番,首次超过广州、北京,跃居全国城市第二。
或许,深圳的底气更在于其打破物理边界的“无界竞争力”——当传统旅游城市还在比拼山水禀赋、比拼历史博物时,这座创新之城已构建起“科技基因×流量枢纽×场景革命”的全新文旅生态。无人机灯光秀、无人机外卖、机器人斗舞、新能源汽车试驾……顶流网红“甲亢哥”深圳6小时直播的火爆,正是证明:旅游吸引物不必依附自然造化,科技同样能缔造文旅新物种。
不过,与老牌的国际旅游城市对标,深圳的全球旅游形象尚需强化,影响力也需提升。胡卫华表示,深圳面临多重短板需要补足:国际航线覆盖有限,与广州的71条国际航线数量相比,深圳只有41条,影响入境游客便利,此外,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如大鹏所城等文化资源利用还有较大空间,需进一步整合文化IP,通过“文化+旅游+科技”弥补。配套服务存在短板。部分区域国际化服务如外语标识覆盖不足、景区、街区支付终端覆盖率还可提高。不仅如此,身在高校的他还提出,深圳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多种技能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如“导游+线路设计师”“导游+新媒体运营”“导游+活动策划”等。目前深圳部分高校减少或者取消了旅游类专业的招生,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
“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这个看似激进的目标,实则是深圳的雄心壮志。它既有迹可循,又需直面差距。既需要战略定力,更需务实推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想成为“出国旅游替代”首选地,深圳最应该聚焦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胡卫华表示,除了国际化服务标准产品供给、推动跨境旅游合作等之外,还表示应充分发挥深圳科技之城、创新之都的优势,深化无人机、AI、MR等技术应用,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和深度互动参与式旅游项目。这一核心竞争力,恰恰是当下深圳文旅突围破界的本质,亦是部署未来的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黄璐
拍摄:南都记者霍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