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继“骑行游”“文博游”“赛事游”等等之后,“菜市场游”成为城市年轻群体中颇具人气的休闲旅游方式。一段时间以来,“年轻人逛菜市场”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各地政府和旅游机构也纷纷开始加大对菜市场的改造和宣传力度,一些特色突出的菜市场被纳入城市旅游线路,成为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一扇窗口。(北京日报)
近年来,得益于各种美食纪录片和短视频不断的印象强化,诸如“一地的美食在它的菜市场里”之类的概念,越发深入人心。逛菜市场,原本是“采买食材”的生活行为,但至今近日,其越发成为一种“游览”和“打卡”活动。菜市场,原本就可以延伸出很多浪漫化的解读,其被认为和一地的风物人情紧密相关。而在城市更新、文创重构的浪潮下,很多菜市场更是焕然一新。更好逛的菜市场,迎来了更多的顾客和游客。
“菜市场游”的实质,其实还是“本地游”。这种“本地游”并非只是“在当地游览”,更是“代入本地人的角色,在本地体验式游览”。这种“旅游心态”,很有普遍性,越来越多的游客,厌倦了那些专门服务游客的景区、餐馆。而更热衷于融入当地,去本地人爱去的餐厅、爱玩的地方——不是本地人,谁会去菜市场呢?当越来越多人的游客怀着这一判断,奔赴菜市场、感受“本地”,上述的论断,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涵。
在某种意义上说,菜市场热,也是网红文化热潮的一个支流。很多菜市场,本身就是“网红菜市场”。比如说,在杭州,不少新式菜市场频频“出圈”,其融入咖啡馆、花店等年轻人热爱的时髦业态,还计划举行创意市集、演出活动等等,这就属于非常讨喜、非常适合打卡,非常便于网红文化引流……有别于一般网红文化的速朽,“菜市场热”无疑是更可长久的。其除了给游客一个特别的、时髦的打卡目的地,更重大的意义,其实还在于让本地的年轻人,重新发现了另一种社交的场景和生活的可能性,这是可以长期留存的“生活方式”。
从“逛菜市场”到“菜市场游”,有些热潮或将褪去,有些烟火气终将长留。分配一点时间给菜市场,去亲眼看看、亲手挑选食材。去用心规划三餐,去用手制作美食,回归线下、回归日常,亲近的场景在拓展,生活的质感亦在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