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八十载的艺术回响:张大千敦煌石窟记录手稿首度全公开
创始人
2025-10-19 15:31:23
0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1941年,被誉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在漫天黄沙中辗转抵达敦煌,并在历时两年零七个月的岁月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与考察记录。如今,八十余载的岁月过去,这段故事仍在与敦煌相隔数千里的蜀地回响。

《大千敦煌——张大千敦煌石窟考察笔记研究》

10月19日,在天府书展的主会场中,由四川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张凯潜心编著的《大千敦煌——张大千敦煌石窟考察笔记研究》正式发布。这部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重磅著作,通过200余幅高清影像,70万字编著内容,首次全景式公布了张大千1941年敦煌考察的原始笔记手稿,为敦煌学研究揭开了尘封的历史帷幕,带来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本书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在新书发布现场,四川博物院原副院长、首席专家魏学峰这样说道。他表示,张大千用两年零七个月在敦煌临摹了近300幅壁画,创下了中国艺术史上的奇迹。可关于张大千在敦煌的学术路线,以前只有人提及却没有深入地研究。“本书的作者张凯通过大量的比对,呈现张大千不仅在临摹敦煌壁画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印证了著名艺术史家傅申先生说的一句话,‘张大千是画家中的史学家’,全面展现了张大千对于敦煌的贡献。”

四川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张凯带来新书分享 摄影 李雨心

张大千石窟记录手稿首度公开

还原1941年的敦煌初见

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中,一份珍贵的手稿静静躺在其中。在充满岁月痕迹的纸页和笔迹上,可以窥见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张大千如何在上世纪40年代孤身执炬,在荒漠孤烟中将沉睡的千年瑰宝唤醒。

这,便是张大千的敦煌石窟考察笔记手稿,现藏于四川博物院,其纵23厘米,横35厘米,青灰色硬质封面,内页为带格线机制纸。据张凯考证,此手稿主体是1941年张大千初到敦煌时所作的石窟考察记录,共记录石窟222个,其中榆林窟40个,莫高窟182个,真实记录了张大千初见敦煌时的所见所感。

如今,张大千初见敦煌时的石窟记录手稿在沉寂八十多年后,首次在书中以全貌亮相。这是当下已公布的最可靠的张大千敦煌石窟记录手稿。书中不仅真实呈现了手稿原貌并辅以释文,也以抽丝剥茧般的笔墨,还原1941年的历史现场,并将百余张临摹敦煌壁画作品置于敦煌洞窟的彼岸空间。

“书中的第一部分,将张大千的敦煌考察之旅进行了再次梳理,目的是准确地判断笔记手稿的成文时间;第二部分,是对榆林窟记录进行了探源;第三部分,对张大千莫高窟记录的部分进行了梳理和陈述;而第五和第六部分,是对榆林窟和莫高窟的记录进行释文和校注,主要是对文献的考察,也结合了我现场调查的结果。”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张凯介绍道,该书经过了数年的创作周期,背后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值得关注的是,张凯在书中还花费了大量心血,把张大千团队当年临摹的敦煌壁画,和敦煌的原始洞窟一一对应了起来。书中张大千的每一幅摹本,都能找到它们在洞窟里的“原型”。

张大千《临水月观音像》

浮出水面的“临时编号”

揭开张大千研究的“未解之谜”

张大千在莫高窟第85窟甬道北壁留下的“第五十洞” 刻字,曾让大家费解:它为什么与其他敦煌石窟编号都无法对应?无独有偶,张大千团队临摹敦煌壁画的作品上亦有类似数字编号,其来历长期不明。

而这一疑问,在新书《大千敦煌——张大千敦煌石窟考察笔记研究》中得到了解答。“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了一套张大千的‘临时编号’。”张凯解释道,在研究初期,他就关注到张大千手稿中的“第一洞”“第二洞”等编号,与学界沿用至今的张氏编号完全不符。而在翻阅文献的过程中,他在张大千儿子张心智写过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一句话,其中提到了张大千的“临时编号”,也为他指明了问题的方向。

“这只是文章中短短一句话,这套编号也从未得到过实证。但我在四川博物院的笔记手稿上找到了实证,同时对这套编号进行了复原,花了很长时间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经过长期的深入研究后,张凯认为,“第五十洞” 正是1941年张大千莫高窟“临时编号”的历史遗迹。

莫高窟窟号对照图拉页(局部)

如今,翻开新书的书页,能看到张凯悉心编制了窟号对照表,以超长拉页图实现手稿所涉“临时编号”与张氏编号、敦煌研究院官方编号的一一对应。这一成果不仅明确了部分壁画临摹作品上数字编号的属性,更为梳理1941年张大千敦煌考察史、推进其临摹壁画分期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撑。

此外,书中也实现了对“官厅编号”的复原,完成了窟号对照。“张大千刚到敦煌尝试做石窟记录的时候,他用到的一套编号叫作‘官厅编号’。”张凯谈到,这套编号是1922年甘肃肃州的巡防营统领周炳南所做的一套编号,但因这套编号当时没有做立面图和平面图,也没有在洞窟上标注,运用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其他人没有用过,可张大千却用了。

“张大千利用了‘官厅编号’记录的主体部分,同时自己做了系统地梳理研究,进行了一些补充记录,呈现出了一个新的定义。我认为,这本身就是对‘官厅编号’的一种运用和续写。”

《大千敦煌——张大千敦煌石窟考察笔记研究》

一份尘封八十余载的珍贵手稿,一段艺术大师与千年敦煌的对话,在《大千敦煌——张大千敦煌石窟考察笔记研究》的呈现中终见天日。张凯也说道,这本新书的面世,亦是一场跨越八十年的回响。

本文部分图据四川博物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孙全被查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联通纪检监察组、河北省纪委监委消息:中国联通甘肃省分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孙...
尤文图斯与国米中场的交易风波:... 随着意大利足球联赛的深入,尤文图斯的转会动态再次成为焦点。最近,意大利媒体《全市场》报道称,尤文图斯...
前海港外援奥斯卡体检时一度失去... 北京时间11月12日消息,巴甲球队圣保罗发布官方公告,34岁的前上海海港外援奥斯卡在体检中被检查出心...
独行侠解雇哈里森!Shams:... 北京时间11月12日消息,独行侠队官方宣布解雇总经理尼科-哈里森。根据名记Shams的报道称,球队老...
170cm的陶艺少女:她往那儿...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女孩——她安静地站在人群里,你却忍不住一眼就注意到她。不是因为她刻意张扬...
《翱翔: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报告... 与会领导和专家为新书揭幕。 记者 梁萌 摄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柯昌万致辞。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原创 苏... 历史开讲:苏麻喇姑的传奇一生 有一句话曾经被一位名人说过:“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这...
艺术家偷偷在英国博物馆展出AI...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1日报道,一位化名为马罗的艺术家将一幅人工智能(AI)...
“现在即永恒”艺术展亮相埃及金... ↑11月11日,在埃及吉萨金字塔景区,游客在“现在即永恒”国际艺术展上的一件艺术作品前自拍。 11...
世界名著《孽子》文学鉴赏 台北新公园的莲花池在夜色中泛着幽幽水光,池畔晃动的身影如同水面上破碎的倒影。那些被家庭抛弃、被社会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