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画的是我们全家去公园!”5岁的朵朵举着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兴奋地向家长讲解画面里的细节——歪歪扭扭的线条是爸爸牵着她的手,大片的粉色是妈妈喜欢的樱花,角落里的小圆圈是自己捡的鹅卵石。这一幕在艺思童少儿美术培训的课堂上每天都在上演,这里从不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判标准,而是让孩子通过画笔释放内心的想法,学会表达自我。
很多家长发现,低龄孩子往往难以用精准的语言表达情绪和感受,绘画却成了他们天然的“表达工具”。艺思童的教师团队深谙这一儿童心理特点,在课程设计中摒弃了传统的“临摹式教学”,转而采用“主题引导+自由创作”的模式。比如在“我的情绪小怪兽”课程中,教师会先通过绘本故事引导孩子识别开心、生气、委屈等情绪,再提供水彩、彩泥、马克笔等多种材料,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情绪“画”出来。
8岁的小宇曾是个内向寡言的孩子,刚来时总是默默坐在角落,画笔也只敢用灰色、黑色。教师发现后,没有强迫他改变,而是在课堂上特意让他分享自己画里的“小机器人”,还鼓励其他同学提问。渐渐地,小宇开始愿意主动讲解创作思路,画笔也逐渐出现了红色、蓝色等鲜艳色彩。家长反馈:“现在孩子遇到开心的事,会先画下来再讲给我们听;有小烦恼时,画完画情绪也会平复很多。”
艺思童认为,少儿美术教育的核心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搭建一个让孩子自由表达的平台。在这里,每一幅作品都有独特的意义,每一个孩子的表达都能得到尊重。当孩子学会用画笔表达自我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绘画技巧,更是情绪管理能力和自信表达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