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很美,你不来看看? 回老家的这条路很美 每天经过的这条路很美
创始人
2025-04-13 23:03:12
0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

与关山共舞 舒千里画卷

游龙舞动,山河多娇。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长城见证历史沧桑、时代巨变,守卫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和平发展,保护中华文明传承不息、世代赓续。万里长城十三关,山西独占五席。作为长城文化的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山西的长城时间跨度长、地域分布广、资源规模大,与黄河、太行山有机结合形成完美景观。

2024年10月18日,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历时7年建设,累计投资近1000亿元,全国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全域旅游公路网——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正式全线贯通。这标志着山西省在仅占全国1.6%的版图上,绘就了一幅路景相融、路业相通、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旅游公路壮丽画卷。一个“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覆盖山西全域的“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公路网在全国率先建成,联结起了畅游三晋大地的“万里山河振兴路”。

其中,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以“边塞古风、跨越长城”为主题,北起大同天镇平远头,沿外长城向西至忻州偏关老牛湾,再向东沿内长城至忻州繁峙平型关,最后向北延伸至大同天镇平远头形成环线,贯穿大同、朔州、忻州三个地级市。这条旅游路除了一条主线,还包括多条支线和连接线,其中连接了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雁门关等A级及以上景区26个,覆盖非A级旅游资源(点)334个。

忻州大地展新颜

长城是边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忻州正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上多个朝代在此修建长城,形成了庞大的防御体系。作为山西省长城资源大市,全市14个县(市、区)中均珍存着长城资源,所涉朝代之多、体量之大、形制之丰富、风格之多样、文化之深厚、地位之崇高为全国罕见,堪称“中国长城博物馆”。

2018年山西省启动建设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后,忻州市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大力度推进,不遗余力投入工程建设。7年间,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接续努力,凭借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与韧劲,压实责任、强化保障、加强监管、加大宣传,全力以赴推进境内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广大建设者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艰苦的施工环境,战严寒、斗酷暑,匠心打造、攻坚克难,共同铺就了总里程271.6公里的通途大道。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修得十分平整,沿途景色非常漂亮,假期带孩子出来感受一下非常值得!”仲春时节,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登上雁门关,来自北京的游客樊先生由衷赞叹。站在景区高处极目远眺,重峦叠嶂的恒山山脉上,一座雄关,两翼长城,好似展翅苍鹰守护着边塞安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跃于眼前。

据了解,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起点位于偏关县老牛湾,途经神池县,在宁武县高崖上村进入朔州境内,经朔州段进入忻州市繁峙县长咀村,终点与繁峙县平型关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主线相接。这条路将偏关老牛湾、神池野猪口长城、繁峙平型关景区等旅游资源串“珠”成“链”。青山如黛路如虹,驱车行驶在这条公路上,古长城遗址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与景观名胜一脉相通,让人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壮美,陶醉于长城的雄伟与人文的韵味之间。

长城脚下旅游热

巍巍巨龙昂首屹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作为我省开展交通强国试点、做强做优文旅产业、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项目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村交通与沿线康养民宿、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对推动当地铺就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快车道”,打造“公路+旅游”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忻州各地加速长城旅游资源开发,为乡村经济发展添动力。“长城古堡第一县”偏关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因黄河与长城的握手而显得格外壮美,两大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此交汇后并肩同行32公里,形成天下独绝的景观。县境内从北到南依次存有大边、二边、三边、四边、内边、黄河边等9道126公里长城,是中国长城古堡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县域之一。

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偏关段,漫山遍野的长城于山峦间绵延起伏,沿途完善的停车场、观景台、休闲驿站等各类设施点缀其间,为旅途增添了无数惊喜。旅游公路的开通不仅串联起了当地老牛湾、丫角山、内外长城交汇点、老营城等70多个景点,而且盘活了沿线的传统村落,帮助村民发展起长城生态民俗旅游、长城特色民宿、写生摄影基地等产业。对于当地百姓来说,长城不再仅仅是历史投射在大家心中的图腾,更是一道承载着当下与未来的桥梁。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既是通村畅乡的振兴路,也是彰显内涵的文化路。通过将长城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游客可以真切体会到黄土高原的地域风光,还能让周边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展示和传播,增强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偏关县老牛湾镇镇长闫文兵表示。旅游公路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旅游的便捷性和体验感,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城市,深入乡村,尽兴体验公路沿线的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

路畅业兴幸福长

长城脚下许多村庄偏居一隅,产业底子薄、发展短板多,如今村民靠着长城吃上旅游饭,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小康村沿长城串成了“珍珠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整合了全域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有效释放了旅游潜力,为交旅融合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直接促进了乡村旅游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实现了增收致富。”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说。

一路通,百业兴。春日午后,在神池县烈堡乡长城寨村,一户户农家院里饭香正浓。“借助长城旅游,村里的农家乐都火了。”村民田新文一边张罗上菜一边说。长城寨村有一段保存较为完整的明长城——野猪口长城。近年来,该村锚定农文旅新业态,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长城寨村乡村旅游度假综合体为载体,建设了一批极具长城文化特色的民宿驿站,围绕“农、食、文、旅、康养”等要素,打造集住宿、特色餐饮与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旅康养村,让游客回归自然,享受休闲度假乐趣。

“以前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村民们守着土地种植小杂粮,鲜有销路。”烈堡乡党委书记赵峥嵘说,“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不仅缩短了大家出行的距离和时间,也有力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长城寨村主要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因高寒冷凉的气候特点,加上当地工业污染相对较少,区域内的胡麻、莜麦、红芸豆等杂粮品质优良,牛羊肉肉质鲜嫩。依靠帮扶政策以及旅游公路的加持,农产品走出大山的运输成本大幅降低,销量显著增加,村民收入不断提高。

路,是出行的希望,更是发展的助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搭起了沿线村庄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连接起广阔乡村里千家万户的新生活。一批批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让群众望见了风景、收获了产业、看到了奔头,一幅欣欣向荣的和美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山河万里振兴路,宏伟蓝图变通途。“颜值”和“气质”兼具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在忻州大地的山峦间蜿蜒盘旋,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延伸向“诗和远方”,孕育出全新的机遇与希望。(记者王晟)

长城沿线的山水画廊

在忻州的广袤大地上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宛如一条灵动的绿色丝带

轻盈地穿梭于山川之间

串起了历史与自然的璀璨明珠

为每一位踏上这片土地的旅人

带来一场悦动心灵的旅程

春暖花开时节

踏上这条绿径

让我们一同体会长城的雄伟

领略忻州的风情

感受深厚历史和辽阔山河

偏头关


偏头关。赵菁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

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在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仍存。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崇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堡城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这些堡城的边墙现多仅存夯土,唯地处黄河岸边的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

老牛湾堡


老牛湾堡。王文君

老牛湾堡位于偏关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的老牛湾。老牛湾是黄河进入山西经过的第一个村庄,由于地形条件的独特性,这里的石灰岩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状。长城在这里沿陡峭突兀的山峦延伸,与黄河并行向南,似两条巨龙携手飞舞,长城沿线上的军事要塞——老牛湾堡就坐落在这里。

老牛湾堡建于明崇祯九年,过去是一座精美壮观的堡城,曾建有兵营房舍。据《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堡北至长城0.5公里,“明成化三年(1467年)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五尺。”老牛湾堡东接滑石堡,西临黄河岸,首当西北之冲。堡北今存一砖砌敌楼,楼南有一门,门额上有匾,刻楷书“老牛湾墩”四个大字,并有题头和署款等小字,只可辨出“万历岁丁丑夏”。

草垛山堡

草垛山堡作为历史悠久的军事建筑,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创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复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包砖,周二里零六十七步,高三丈六尺,同时堡东筑有护水楼,西侧高阜有古箭牌楼亦称马站楼1座。该堡因地理位置优越,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展示着历史的沧桑印记。

在古代,它曾是边疆防御的重要据点,保卫着家乡的安宁。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垛山堡逐渐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吟咏。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偏关草垛山堡已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之一。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欣赏到壮观的自然风光,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

红门口


红门口。王文君

红门口位于偏关县水泉乡,明代建有水泉堡,堡名是因该地泉水旺盛而得名。红门口是明二边长城上的一个关口,相传宋代穆桂英曾在此镇守。关口南至八柳树堡20里,西至草垛山堡20里,东至老营堡40里,居于偏头关与内蒙古部落接壤的中路。出关2里就是内蒙古清水河县川峁村。从内蒙古经水泉村,有一条由三股地表径流汇成的季节河叫水泉河,河道宽敞,直通关河。水泉堡坐落于河道边上。这里地势平缓,自古以来就是长城内外居民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蒙元骑兵入侵中原的重要通道,因而长城防务显得尤为重要。北魏时期此地就筑有长城,到了明代,长城东西横跨水泉河,锁住了红门口。水泉村设置了水泉营,这里成为一座戒备森严的雄关险隘。

丫角山


丫角山。王文君

丫角山位于偏关县。丫角山是大同镇与山西镇的交界,为长城的重要交汇点,有边墩一座,火路墩七座,为山西镇与大同镇共守。此处筑有的三道城墙:一路是将军会堡西至丫角山的十里边墙;一路向西沿清水河县、偏关县界抵黄河老牛湾;一路向南进入偏关县境经由老营而去外三关。这三道长城似三角形外延,全为黄土夯筑,虽残破,但墙体尚连贯,远看十分壮观。

老营堡


老营堡。杨峻峰

偏头关老营堡也叫老营城,位于偏关城东40公里处的关河北岸,是明外三关长城中一座最为重要的城堡,古有“铜宁武,铁偏关,生铁铸成老营盘”的说法。老营城从城池规模到军事建置,是全国府州县城之外规模最大的古堡,堪称“中华长城第一堡”。

老营堡的城墙结构是“目”字形结构,即“口”字形城堡的南北墙外又各圈了一道堡墙,“帮助”原来的古堡完善防御功能,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帮城。堡城东边是内长城,内长城和帮城的墙体仅距十余米,并行800米,形成一道幽窄的长城走廊,同时形成全国最为雄壮的“双龙并行”景观。

老营堡现在的堡墙大部分为土筑,但墙体高大,城垣仍十分坚固。堡内还有古庙遗址,存有三米多高的大石狮,以及明清时期烈士碑、重修寺庙碑、名人石碑石匾等,历史元素十分完整厚重。

野猪口长城


野猪口长城。肖巍

野猪口长城为神池长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由“一长城”“一关”和“一堡”组成。其中,“一长城”指的是野猪口长城,起点位于神池县烈堡乡南寨村北,止点位于烈堡乡大沟村西北,全长4000余米,墙体为土墙,敌台和马面位于墙体之上。这些土墙有一大特点,就是现存墙体的剖面,大都呈不规则的梯形。“一关”指位于墙体东侧、倚墙而建的野猪口关,这里东邻野猪沟口,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较大,野猪口关的平面呈不规则形,由东墙、西墙、南墙和关门组成,关门坐西向东,东墙随山势由片石垒砌,墙顶呈阶梯状,而南墙夯筑而成,略显单薄,西墙的保存相对较差,土石混筑的墙体,上部基本不复存在,仅存下部。“一堡”指的是位于南寨村北660米河谷东侧的野猪沟堡,堡子平面呈长方形,四角设有角楼,西墙正中设有马面,堡门开于南墙正中。

史书记载,野猪口这段长城是在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开始修筑的,历经数年完成。这段长城被野猪沟河分为东西两段,一段沿东南方向的土塘山梁依山就势而建,高低起伏,连接宁武关阳方口堡,当地人称东长城;另一段攀附北窊山脊直抵偏头关的老营堡,当地人称西长城。东西长城,合抱野猪口,沟谷陡峭,雄奇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战争,野猪口这一带至今还残存着一些古代军事防御工事遗址,其中北宋时期的野猪沟堡、马场窊、胡梯圪凳、品子窖、龙眼井和明代的外三关边墙、营盘坪等旅游景点最为有名。

八角堡

八角堡位于神池县南高山下的八角镇,因有城楼八座,故名。据有关碑文记载,八角堡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堡城呈正方形,每边长500米。整个堡墙均为砖石垒砌,现只有南墙残存。墙高8.5米,厚4米,堡内存始建时所刻石碑1通。

八角堡在历史上是宁武府所辖神池县的一座重要军事城堡。据清《宁武府志》“八角堡图”所注,堡城内设东西城门楼各一座,并置有都司署、关帝庙、城隍庙等建筑。据清《宁武府志》“城池篇——八角堡城”记载,其由明兵使王睿所筑。嘉靖四年(1525年)又建有八角仓,嘉靖六年(1527年)巡抚江潮又进行拓修,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秋,这一带常有敌兵前来扰袭,成为当时的军事要地。今为八角村。

园明观

园明观位于神池县龙泉镇丁家梁村北200米处,坐西向东,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系境内最大的道观。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妙常道人募集创建,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中轴线上真武殿在前,老君殿踞后,木建结构各3间。前院有北居室3间,石窑建筑,后院有北善堂6间、南画堂3间及围房1间,均为木建。山门3间,仪门1间,布局整齐,构建合理。今观墙坍塌,殿内塑像皆毁,唯壁画残存。

1987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5月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水口长城


阳方口明长城(大水口段)

大水口长城位于宁武县大河堡。大河堡原名大水口堡,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堡墙砖包,周一里六分七步,高三丈五尺,只设东门,门上原有门楼。大河堡居山坡之上,四面黄土夯筑残墙尚存,砖石几乎被拆光,已无人居住。今尚存一通庙碑,仅可辨认出“大同平鲁路”“大水口堡”等字。

大水口长城为阳方口明长城六个分段之一,筑于明嘉靖年间,是全国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土筑长城之一。主体建筑经历几百年的时事变革,其残余遗存仍能窥见当年之宏伟高大,屹立边疆尤有阻挡一切来犯敌人之势。长城由南向北,从山梁上依山势而下,经过隘口低地又顺势而上,可谓“铜墙铁壁”守边关。

阳方口


阳方口城墙。吴光宇

阳方口是明长城山西镇重要关隘,位于宁武县北约13公里。阳方口旧为九牛口,长城过恢河地段,原建有九孔石桥一座,与两侧长城衔接,每个桥孔内又有一铁牛镇守。后铁牛被水冲走,桥亦坍塌,更今名。阳方口堡城,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1539年明巡抚陈讲所筑,1576年增修,堡城周一公里左右,素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论述阳方口堡战略地位时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现阳方口亦为晋西北、大同、太原的交通枢纽。北有同蒲、宁岢两条铁路,还有忻州至保德、崞阳至偏关,水泉、阳方口至平鲁等三条公路干线通过。阳方口堡城今已残毁,尚存城北砖券拱门,用横木支撑,供行人来往。阳方口西的长城存夯土残墙和土筑墩台,阳方口东长城尚存部分砖砌墙体,并有3座砖砌空心敌楼保存较好。

2019年11月,阳方口段长城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宁武关


宁武鼓楼。宫清华

宁武关为一个北方关隘,外三关之一,地处晋北楼烦(古部落名)故地。

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秦汉为楼烦县地,置有楼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楼烦关南口,县北的阳方口,即为楼烦关北口。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合称宁武。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或说其地有旧宁文堡,取文武对应之意,因有此称。

宁武关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万历年间,在全部用青砖包砌城墙的同时,还修建了东西2座城门楼,在城北华盖山顶修筑了一座巍峨耸峙的护城墩,墩上筑有一座三层重楼,名为华盖楼。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宁武关在今宁武县城区。

火烧长城


火烧长城。常潮民

原平市轩岗镇四十亩村的火烧长城是我国唯一发现的火烧长城。该地长城先用铝矾土修筑,后用大火烧结为一体,壮观罕见。

这里的火烧长城属于东魏肆州长城的一段。东魏长城遗址原平段,从宁武县东入原平境内轩岗镇北梁村,至长畛向东北,经新窑村北,向南折至四十亩村,继续东行,经大立石、陡沟、南妥,上南妥东山,折东北,至黑峪村,全长约43公里。墙体部分为夯筑,主要是片石垒砌,基宽3—7米,顶宽1.4—3米,存高0.7—3米。

白草口


白草口锯齿长城。杨峻峰

白草口位于朔州山阴县和忻州代县交界处,是古雁门关北口、雁门十八隘之一。这里流传着北宋杨继业的传说,百姓念杨家将忠心、憎潘美之奸,将“败草口”改为“白草口”。它在军事防御上意义重大,长城体系完备,属明内长城,西起白草口河东、东至新广武村,全长4000米,与雁门关等构成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上有22座敌楼,4座保存较好,门额嵌“壮橹”等石匾。壮橹楼为两段长城分界点,天山楼保存最佳。靠白草口段有砖垛口、暗门,顶部可骑马,附近曾有烽火台等。如今,部分地段保存较好,原始风貌独特,被赞为“长城最壮美、最原汁原味的精华”,是修复明长城的样本,有较高的旅游与历史文化价值。

雁门关


雁门关。宫爱文

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作为长城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门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器宇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内塑杨家将群像,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城楼与李牧祠均被毁。

这里峰峦叠嶂、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陉口、匕楼口、大石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征战之地。

赵杲观


赵杲观朝圆洞。杨继兴

赵杲观地处五台山支脉的天台山下,位于代县城南约23公里处,旧称天台寺,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创建时间早而被誉为“三晋第一观”。相传公元前475年,晋国赵襄子为统一北方,诱杀其姐夫代国王。代国丞相赵杲率代国王家眷隐居天台山,后人为纪念赵杲终身不仕、笃志道教,于北魏太延年间在其隐居的石洞中建观,称赵杲观。不过,史料中查不到“赵杲”之人,也有说法认为后世可能以“赵王杲”讹传为“赵杲”。该观以形态各异的洞窑构建为主,依崖建物、因洞造寺,将人工建筑与险峰陡壁巧妙融合。这里为佛教、道教杂居的地方,寺庙分南北两部分,南有大佛殿、古南洞、石室三楹,是佛教僧侣居住处;北部观音阁内有天然石洞,外建五层楼阁,构造精巧,阁内有铁索可攀索而上。赵杲观周围植物资源丰富,有200余种植物,以油松、华北落叶松和桦树混交林为主,还有野生五角枫、刺玫等,四季景色各异,被誉为“天然药物基因库”。

代州古城


代州古城西城墙

代州古城,即代县古城,是全国13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赵武灵王时代,当时在代县境内建了广武城和上馆城,上馆城就是代州古城的前身。秦代广武城改为广武县,公元516—517年,因地震广武县城迁至旁边的上馆城。公元585年,隋文帝将广武县改为代州。从隋唐至明清,从民国至现在,这里或是代州,或是代县。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一直是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曾先后作为雁门郡郡治、代州州治、都督府府治、兵备道道所和振武卫卫所等。由于代州古城位处雁门关下,滹沱河之阳,南控中原,北镇云朔,因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中国古代北境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也是古代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

代州古城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格局,十字大街横平竖直,沿街分布着密集的民居和商铺。城垣东西稍长,南北略短,东北方呈秃角,形如“丑”字,俗称“卧牛城”。

边靖楼


边靖楼。冯晓磊

边靖楼又名谯楼、鼓楼,位于代州古城十字街心,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砖木结构楼体,被长城专家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历经多次焚毁和重建。楼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高悬巨匾两块,“声闻四达”与“威镇三关”,被专家认定为亚洲第一巨匾。整座建筑外观雄伟、大方、古朴,为山西楼阁式建筑中的巨构。

代州文庙


文庙。冯晓磊

代州文庙位于代州古城内的西南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唐代,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采用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万仞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和敬一亭,中轴线东侧有东碑廊、名宦祠、文昌阁、东庑、崇圣祠,西侧有西碑廊、节孝祠等,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大的州级文庙。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王文君

阿育王塔俗称白塔,位于代州古城圆果寺内,是隋代皇帝杨坚敕建的佛祖真身舍利塔,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木结构,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体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通高40米,周长60米,占地面积1876平方米,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代州武庙


代县武庙。冯晓磊

代州武庙又称“关圣大帝庙”,位于代县城西南隅老爷庙街。它始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彼时关羽忠义形象深入人心,人们集资修建。2004年按原制再次重修。庙宇坐西向东,为一进院落布局。门前五楹牌坊气势恢宏,中题“壮穆忠武”。大殿前卷棚抱厦献殿结构奇巧,悬“天日同昭”横匾,为明邑人大司马孙传庭所题。后院正西的春秋楼是木结构,房脊有铜铸鎏金宝顶。一层三义殿塑有刘、关、张像,二层有关羽“夜读春秋”铜像。药王殿保留旧制,供奉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塑像,顶部悬塑展现药王故事。代州武庙是忠义文化的象征,同时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

杨家祠堂


代县杨忠武祠。王文君

杨家祠堂坐落于代县城东20公里的鹿蹄涧村。据《代州志》《杨家族谱》记载,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靖边元帅杨友和弟弟武节将军杨山,率军戍边于代县。一次狩猎时射中一只梅花鹿,鹿带箭逃至联庄村消失,他们在鹿消失处挖出一块梅花鹿形象的怪石,便将家族迁到联庄定居,后改村名为“鹿蹄涧”。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杨友奉旨建祠堂,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杨家十七世孙杨怀玉奉旨再建,历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祠堂坐落在鹿蹄涧村村头,堂前有两座牌楼,祠堂分为前后两座四合院。祠堂对面是单檐歇山顶戏台“颂德楼”,是歌颂杨家祖先的地方。

憨山景区


繁峙县憨山景区。王爱中

憨山文化旅游景区位于繁峙县砂河镇北部,是五台山的“后花园”。景区占地133万平方米(约2100亩),绿化面积86万平方米。规划为东、中、西三条轴线。整个景区的设计理念和灵感来源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金代岩山寺壁画。此处景点众多,有如意门、文昌阁、彩虹喷泉、莲花广场、如意广场、别有洞天、收藏馆、直升机起降点等二十多个。

平型关


平型关。陈宝

平型关位于繁峙县城东北65公里处,地处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上,是雁门十八隘之一、中国九大名关之一,也是明朝内长城沿线上的重要关口。平型关古称瓶形寨,金代称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省去岭字。1937年9月,为抵挡日军攻势,八路军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展开了一场成功的伏击战,即平型关大捷。这场伏击战是全国抗战初期八路军出师抗日首战大捷的经典战役,也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平型关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包括平型关段长城、关城、关堡(平型关村)、古关道、烽火台、校场、六郎城等。

来源:忻州日报

相关内容

慕田峪长城景区今日恢复开园...
新京报讯 据“慕田峪长城景区”微信公众号消息,慕田峪长城景区于20...
2025-04-15 12:33:22
这条路很美,你不来看看? ...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忻州段与关山共舞 舒千里画卷游龙舞动,山河多娇。跨...
2025-04-13 23:03:12
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部分设施...
4月1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八达岭文旅集团获悉,根据北京市发布的大...
2025-04-11 18:03:48
花海列车带热春日经济 开往...
4月6日,游客乘坐“开往春天的列车”,欣赏美景,拍照打卡 摄影/本...
2025-04-11 06:02:48
忻州去哪里赏花呢? 忻州去...
在这如杏花春笺般美好的四月,春光恣意铺展,天地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诗...
2025-04-09 22:32:41
山西襄汾:桃花灼灼迎春开 ...
来源:黄河新闻网2025年4月7日,市民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
2025-04-08 12:02:39

热门资讯

茶杯头一人购买两人远程游玩!保... 《茶杯头》(Cuphead)是一款由Studio MDHR开发的经典横版卷轴射击游戏。游戏以1930...
黑龙江佳木斯:海内外游客“喊江...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佳木斯4月12日电(刘璐 赵宇航)开江喽,开江喽......伴随着激昂的呐喊,...
福建平潭北港村:石厝里的潮涌与...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平潭4月12日电 题:福建平潭北港村:石厝里的潮涌与新生作者 张杨彬晨光中的平...
公园露营区:天幕越来越大,风绳... 春暖花开,又到一年露营旺季,上海不少公园都划设出了专门的露营区,供市民扎起帐篷,露营休闲。上海123...
本土主题公园劲吹“国潮风” 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欢乐谷游人如织,国潮文化节深受游客欢迎。中外游客在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观看花式...
秦岭秘境中的宝藏小城 —— 镇... 镇安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商洛市西南部,东接山阳县和湖北郧西县,西邻安康市宁陕县、汉滨区,南与旬阳市接...
大坝“今早就没了”?红嘴鸥踏上... 又到了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随着气温上升咱们的老朋友——红嘴鸥也踏上了归途4月8日一早,海埂大坝人头攒动...
【甲秀评】“花海”即“金海” ... 这个3月,贵阳贵安的春日画卷再次被花海铺满。从千顷梅林到万亩樱花,从金黄的油菜花到火红的桃花,这座“...
菏泽早花牡丹开始绽放迎宾 菏泽...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距离2025菏泽牡丹节会开幕时间越来...
北纬28°“液体黄金”引热潮!... 3月25日至27日,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简称:糖酒会)在成都西博城举行,山之赠酉阳茶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