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昭帝时期,匈奴逐渐走向了衰败的道路,民族的力量日渐衰弱。回顾汉武帝时代,匈奴曾多次打败汉朝,尤其是在李广利指挥下的汉军几乎全军覆没,匈奴单于狐鹿姑一度自夸为“天之骄子”,并撰写国书羞辱汉武帝。但战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从来都不是好事,尤其是匈奴长期处于漠北那片严寒的土地上,虽然几次取得胜利,但战斗更多是被动防守,而非主动进攻,这使得他们无法通过战争来获得补给。战败将导致民族的灭亡,而即使胜利,也仅仅是痛苦的消耗。再加上漠北经历了几年持续的寒灾,许多牲畜冻死,匈奴国势愈加衰弱。
当汉武帝发布了停止战争的命令后,匈奴单于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固。失去了凝聚各部的力量,也失去了和亲带来的利益,单于的权威逐渐削弱,导致匈奴内部陷入了混乱与分裂。
在公元前86年的昭帝始元元年,匈奴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大阏氏派人暗杀了狐鹿姑的异母弟左大都尉,引发了广泛的民怨,导致左大都尉的部落脱离了匈奴汗国。与此同时,狐鹿姑因病重且太子年幼,准备立自己的弟弟右谷蠡王为单于。然而狐鹿姑去世后,次妻颛渠阏氏与卫律合谋,伪造遗命,扶持其幼子左谷蠡王壶衍鞮继位。此举再次激化了匈奴内部的矛盾,左贤王和右谷蠡王纷纷心生怨恨,决定脱离匈奴。根据匈奴的习惯,所有王侯贵族每年都会到龙城进行会晤,若不参会,便表示分裂。由此,匈奴的内乱加剧,原本强大的匈奴开始四分五裂,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此时,匈奴虽然多次向汉朝示好,释放了被扣押多年的汉朝使者如苏武,并通过重金贿赂汉朝使者,希望恢复和亲,但汉朝的霍光察觉到匈奴已无法再构成威胁,便没有同意恢复和亲,而匈奴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抗,只能频繁派小股部队骚扰汉朝边境,试图通过这些小规模的袭击来威胁汉朝,或是掠夺些许物资。

当时,汉朝的军事防线主要由大将军赵充国负责,他并未经历过实战,但由于匈奴的降汉部队逐渐增多,汉朝军队提前得知了匈奴的活动,并采用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多次击败了匈奴。

公元前80年,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分四路约两万兵力进攻汉朝边境。然而,由于汉朝有效的预警系统,匈奴的侵略被迅速发现,汉军在匈奴军队劫掠完毕准备撤退时,成功将其击溃,斩杀了大量匈奴人,收复了失地。
匈奴多次试图攻占河西地区,但屡次失败,连匈奴的右贤王也在一次战斗中被击败,匈奴的实力大幅削弱。为了生存,匈奴转而攻击其他小部族,例如乌桓。

乌桓原本是匈奴的属国,但经过多年与汉朝的和平发展,逐渐变强,开始对汉朝边境进行侵扰,同时也对匈奴进行攻击。匈奴希望借此机会攻击乌桓,而汉朝则想通过这一冲突来展示力量,维护边疆稳定。霍光本想让赵充国参与,但赵充国认为不应干涉匈奴和乌桓之间的战斗,而应静观其变,以避免无谓的战争和损失。他认为匈奴已处于衰弱之中,且战胜乌桓后,匈奴仍然无法恢复元气,因此没有必要在两者之间插手。这一见解使得霍光深感震惊,也让赵充国在决策上更加坚定。
随着局势的变化,赵充国不仅平定了匈奴的骚扰,还成功平定了西南的氐族叛乱。氐族自春秋战国时期即生活在甘肃和四川一带,曾多次反叛。赵充国采用了既打击又安抚的策略,将叛乱的氐族平定,并通过释放俘虏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确保了这一地区的长期稳定。赵充国的稳重和大度,使他成为了朝廷的重臣。
然而,赵充国并不追求个人利益,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在长时间的军事生涯中,他从不贪图功名,始终致力于通过避免不必要的战争来确保边疆的稳定。

最终,赵充国被任命为水衡都尉,负责管理上林苑和国家的财政事务。在这个职务上,赵充国表现出色,他不仅成功管理了巨大的财务和物资,还为朝廷节省了大量开支。
赵充国的官职提升并非出于个人欲望,而是因其深厚的政治眼光和治国理财的才能。他在长期的战争和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成为汉朝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人物。他的事迹被后世传颂,成为稳定国家、保障百姓安宁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