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质特征
1.材质演变
商周时期:多用地方玉(如辽宁岫岩玉、河南独山玉、陕西蓝田玉),和田玉较少。
战汉时期:和田玉(尤其是新疆和田羊脂玉)大量使用,质地细腻温润,光泽柔和。
注意:高古玉因长期埋藏,表面可能有钙化、白化现象(俗称“鸡骨白”),但内部仍保留玉质特征。
2.玉质老化
自然老化的玉器表面有细密的“橘皮纹”或“牛毛纹”,局部可能有蚀孔、蚀斑,呈不规则分布。
现代仿品常使用强酸腐蚀或机械打磨,痕迹过于均匀或生硬。
商·玉蝉形出牙环
二、工艺痕迹
1.砣具工艺
商周:纹饰以双阴线刻为主(“假阳线”),线条边缘呈斜坡状,转折处有毛刺。
战汉:出现“游丝毛雕”(细线纹),线条细如发丝且连贯流畅;“汉八刀”工艺简练,刀法刚劲,常用于玉蝉、玉握等。
钻孔特征:商周多为单面钻孔,孔壁有螺旋纹;战汉出现双面钻孔,孔壁光滑,孔径两端略大。
2.手工痕迹
古玉表面打磨精细,但仍保留手工打磨的痕迹(如磨砂质感)。现代仿品常使用电动工具,线条过于规整,边缘锋利。
汉·青玉兽面纹剑格
三、纹饰与器型
1.纹饰特征
商周:饕餮纹、云雷纹、夔龙纹为主,纹饰抽象神秘,布局对称。
战汉:谷纹、蒲纹、螭纹(龙纹的变体)流行,纹饰写实生动,线条婉转流畅。
注意:不同时期纹饰细节有差异,如战汉谷纹颗粒饱满,排列整齐;商周云雷纹线条较粗,边缘模糊。
2.器型演变
商周:礼器为主(玉琮、玉璧、玉圭、玉璋),造型庄重,器型厚重。
战汉:实用器与装饰器增多(玉剑饰、玉带钩、玉佩),造型轻盈,注重动态美(如“S形”龙纹)。
汉·玉辟邪
四、沁色与包浆
1.自然沁色
受埋藏环境影响,沁色自然分布(如土沁呈黄褐色,水银沁呈黑色,朱砂沁呈红色),边缘过渡自然,深入玉质内部。
典型沁色:“鸡骨白”(石灰沁)、“黑漆古”(水银沁)、“枣皮红”(铁沁)。
2.作伪特征
人工染色:颜色鲜艳均匀,浮于表面,常伴有酸蚀坑或裂纹。
火烧作旧:表面有爆裂状裂纹,玉质疏松,缺乏自然光泽。
商·玉虎形佩
五、综合判断
1.神韵与时代风格
高古玉器的造型、纹饰、工艺均反映当时的审美与礼制,需整体观察是否符合时代特征。例如,商周玉器神秘威严,战汉玉器灵动奔放。
2.对比与参考
多观察博物馆馆藏或考古出土的标准器,熟悉各时期典型特征。
借助放大镜、强光手电等工具,仔细观察玉质、工艺细节。
3.专业检测
必要时可通过X光、红外光谱等科学手段检测材质成分、工艺痕迹,排除现代仿品。
战国·玉镂雕双凤式璜
总结与建议
1. 多看真品:多去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仔细观察馆藏标准器的细节,建立正确的「眼学」标准。
2. 慎用放大镜:学会使用40-60倍放大镜观察工艺痕迹,这是区分新老的利器。
3. 综合判断:切勿仅凭一点(如沁色好看)就下结论。必须将工艺、形制、纹饰、玉质、沁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4. 保持敬畏:高古玉市场水深,仿制技术层出不穷。对于初学者或资深藏家而言,遇到存疑之物,宁可错过,不可买错。